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私心乱公权

2023年11月22日 07:41   来源:北京日报   丛颖

  如何看待公、私二字,是衡量党性强弱的一把重要尺子。公权姓公,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时刻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对权力始终心存敬畏,才能秉公用权、严以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只有牢记权力不是个人可以任意使用的“私器”,才能自觉遏制贪念,切实将权力作为为党尽忠、为民办事的“公器”,做人民的公仆。

  “0.1%的私心就可以捅破天……”日前,在全市“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上播放的警示教育片《苦果》中,某违纪违法干部在剖析自己腐化堕落的心路历程时,一语道破其思想滑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让公权掺了杂质、公心乱了方寸、公德蒙了尘埃,最终陷入违纪违法的深渊。全市党员干部当引以为戒、警钟长鸣。

  公私一念间,荣辱两世界。如何看待公、私二字,是衡量党性强弱的一把重要尺子。公私之间本应如同楚河汉界、泾渭分明,但现实生活中总有党员干部在对待公与私的问题上“模棱两可”,爱打“擦边球”。公与私的天平总是此消彼长:“公”字小了,党性就少了,私心就多了;“私”字大了,杂念就多了,公心就淡了。广大党员干部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往小处说会令人鄙视,往大了说将祸患无穷。

  守住权力关,不让公权掺杂质。公私一杆秤,可称清与浊;公私一面镜,可鉴廉与贪。党员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职责和工作,是用来为老百姓服务的,不论职务多么高、权力多么大、掌握资源多么广、可支配资金多么雄厚,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为人民服务。公权姓公,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时刻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对权力始终心存敬畏,才能秉公用权、严以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只有牢记权力不是个人可以任意使用的“私器”,才能自觉遏制贪念,切实将权力作为为党尽忠、为民办事的“公器”,做人民的公仆。

  守住亲情关,不让公心乱方寸。关爱家人,应爱之有道,倘若私心作祟,把权力当成为家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时间久了,公心自会乱方寸。用权力弥补“亏欠”,“护犊子”“开后门”或者对家人亲属打着自己旗号谋取不正当利益听之任之,看似“有情”却是无情;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一套,看似“顾家”实则害家,最终只会“一损俱损”。亲情面前,党员干部必须要答好公与私的“选择题”,严词拒绝妄图沾公权光、占公家便宜的各种无理要求、非分之想,做到耳根子不能软、原则问题不能让。要对亲属子女看得紧一点、管得勤一点,让廉洁成为家庭成员的共同追求,才能教育亲属子女走好正道。莫因“重感情”模糊了公私界限,更不能被“亲情”裹挟逾越底线。

  守住交往关,不让公德蒙尘埃。围猎者围上来,因为官员手中有他们需要的公权,而某些官员甘于被围猎,则是为了私利。公与私的界限一旦模糊,私欲的“口子”就会越撕越大,也就为别有用心的围猎者打开了有机可乘的“后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共产党人情操所在,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的本分,彰显“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的清廉,不该吃的饭坚决不吃、不该拿的钱坚决不拿、不该收的礼坚决不收、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不该用的权力坚决不用,彻底断绝“围猎”者拉拢腐蚀的机会。同时,要时刻牢记履职用权有纪律、人情交往有原则,做到慎独慎微,不断净化朋友圈,以律己修身的品格,不断增强道德定力、抵腐定力。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面对公和私,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靠的就是觉悟,最终检验的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公烛之下不展家书”的公私观,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让手中的权力始终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切勿重蹈覆辙。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莫让私心乱公权

2023-11-22 07:41 来源:北京日报 丛颖

  如何看待公、私二字,是衡量党性强弱的一把重要尺子。公权姓公,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时刻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对权力始终心存敬畏,才能秉公用权、严以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只有牢记权力不是个人可以任意使用的“私器”,才能自觉遏制贪念,切实将权力作为为党尽忠、为民办事的“公器”,做人民的公仆。

  “0.1%的私心就可以捅破天……”日前,在全市“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上播放的警示教育片《苦果》中,某违纪违法干部在剖析自己腐化堕落的心路历程时,一语道破其思想滑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让公权掺了杂质、公心乱了方寸、公德蒙了尘埃,最终陷入违纪违法的深渊。全市党员干部当引以为戒、警钟长鸣。

  公私一念间,荣辱两世界。如何看待公、私二字,是衡量党性强弱的一把重要尺子。公私之间本应如同楚河汉界、泾渭分明,但现实生活中总有党员干部在对待公与私的问题上“模棱两可”,爱打“擦边球”。公与私的天平总是此消彼长:“公”字小了,党性就少了,私心就多了;“私”字大了,杂念就多了,公心就淡了。广大党员干部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往小处说会令人鄙视,往大了说将祸患无穷。

  守住权力关,不让公权掺杂质。公私一杆秤,可称清与浊;公私一面镜,可鉴廉与贪。党员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职责和工作,是用来为老百姓服务的,不论职务多么高、权力多么大、掌握资源多么广、可支配资金多么雄厚,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为人民服务。公权姓公,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时刻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对权力始终心存敬畏,才能秉公用权、严以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只有牢记权力不是个人可以任意使用的“私器”,才能自觉遏制贪念,切实将权力作为为党尽忠、为民办事的“公器”,做人民的公仆。

  守住亲情关,不让公心乱方寸。关爱家人,应爱之有道,倘若私心作祟,把权力当成为家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时间久了,公心自会乱方寸。用权力弥补“亏欠”,“护犊子”“开后门”或者对家人亲属打着自己旗号谋取不正当利益听之任之,看似“有情”却是无情;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一套,看似“顾家”实则害家,最终只会“一损俱损”。亲情面前,党员干部必须要答好公与私的“选择题”,严词拒绝妄图沾公权光、占公家便宜的各种无理要求、非分之想,做到耳根子不能软、原则问题不能让。要对亲属子女看得紧一点、管得勤一点,让廉洁成为家庭成员的共同追求,才能教育亲属子女走好正道。莫因“重感情”模糊了公私界限,更不能被“亲情”裹挟逾越底线。

  守住交往关,不让公德蒙尘埃。围猎者围上来,因为官员手中有他们需要的公权,而某些官员甘于被围猎,则是为了私利。公与私的界限一旦模糊,私欲的“口子”就会越撕越大,也就为别有用心的围猎者打开了有机可乘的“后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共产党人情操所在,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的本分,彰显“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的清廉,不该吃的饭坚决不吃、不该拿的钱坚决不拿、不该收的礼坚决不收、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不该用的权力坚决不用,彻底断绝“围猎”者拉拢腐蚀的机会。同时,要时刻牢记履职用权有纪律、人情交往有原则,做到慎独慎微,不断净化朋友圈,以律己修身的品格,不断增强道德定力、抵腐定力。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面对公和私,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靠的就是觉悟,最终检验的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公烛之下不展家书”的公私观,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让手中的权力始终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切勿重蹈覆辙。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