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无痕模式”应成扫码点餐标配

2023年11月22日 07:37   来源:南方日报   高维

  手机扫一扫,隐私被偷走,消费者苦“扫码点餐”久矣。11月21日,“顾客扫码点餐法院判商家赔5000”的话题冲上热搜,再次引发新一轮话题讨论。

  作为一种工具选择,扫码点餐本身不是问题。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省去沟通环节,减少等待时间,的确带来了一些便利,更有人称之为“社恐福音”。当然,商家也可以提高效率,若是守好技术边界,原本可以两全其美。

  但现实并非如此。如果说“吃1顿饭要扫3次码关注2个公众号”这样的案例稍显极端,那么这起判例中的细节其实相当典型:孔某未被告知可以人工点餐,扫码点餐后成为了某餐饮公司的会员,但取关公众号后会员还无法取消,个人信息无法自行删除,仍为该公司所掌握。如此强人所难,侵犯消费权益不说,还可能造成信息泄露,轻则遭遇营销短信骚扰,重则成为网络黑灰产源头。

  “扫”表面上是一个简单动作,背后却是一次诚信测试。照理说,餐饮点单只需要商品和桌台数据,商家如此“热情”居心何在?无它,有利可图而已。“强制订阅—分析数据—精准画像”的套路,其实不算新鲜,也不只存在于餐饮行业,各种机关算尽的“暗中凝视”,主打的就是一个“私域流量”。殊不知,用户黏性的本质是“双向奔赴”,一厢情愿的吸粉只会适得其反。

  关于扫码点餐引发的各种问题,有关方面已多次作出表态。早在2021年,中消协就公开表示,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不提供现场菜单有损消费者的知情权;去年3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对某餐馆通过“扫码点餐”非法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作出了警告和罚款5万元的行政处罚。此次判罚无疑也具有很强的导向意义。

  透过这起新闻,维权成本高的困境再次凸显。时隔两年,孔某终于投诉成功,为了讨个公道,不知花费多少精力。网友的留言让人心情复杂:不少人向孔某的“较真”致敬,也有人感叹“赢了官司,输了成本”。避免扫码变“扫兴”,不能仅靠消费者单兵作战、一刚到底。有关部门还应进一步畅通投诉渠道,出台有针对性的指引和规范,也不妨顺藤摸瓜、协同治理,如将为商家提供技术平台的服务商,纳入常态化监管。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无痕模式”应成扫码点餐标配

2023-11-22 07:37 来源:南方日报 高维

  手机扫一扫,隐私被偷走,消费者苦“扫码点餐”久矣。11月21日,“顾客扫码点餐法院判商家赔5000”的话题冲上热搜,再次引发新一轮话题讨论。

  作为一种工具选择,扫码点餐本身不是问题。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省去沟通环节,减少等待时间,的确带来了一些便利,更有人称之为“社恐福音”。当然,商家也可以提高效率,若是守好技术边界,原本可以两全其美。

  但现实并非如此。如果说“吃1顿饭要扫3次码关注2个公众号”这样的案例稍显极端,那么这起判例中的细节其实相当典型:孔某未被告知可以人工点餐,扫码点餐后成为了某餐饮公司的会员,但取关公众号后会员还无法取消,个人信息无法自行删除,仍为该公司所掌握。如此强人所难,侵犯消费权益不说,还可能造成信息泄露,轻则遭遇营销短信骚扰,重则成为网络黑灰产源头。

  “扫”表面上是一个简单动作,背后却是一次诚信测试。照理说,餐饮点单只需要商品和桌台数据,商家如此“热情”居心何在?无它,有利可图而已。“强制订阅—分析数据—精准画像”的套路,其实不算新鲜,也不只存在于餐饮行业,各种机关算尽的“暗中凝视”,主打的就是一个“私域流量”。殊不知,用户黏性的本质是“双向奔赴”,一厢情愿的吸粉只会适得其反。

  关于扫码点餐引发的各种问题,有关方面已多次作出表态。早在2021年,中消协就公开表示,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不提供现场菜单有损消费者的知情权;去年3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对某餐馆通过“扫码点餐”非法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作出了警告和罚款5万元的行政处罚。此次判罚无疑也具有很强的导向意义。

  透过这起新闻,维权成本高的困境再次凸显。时隔两年,孔某终于投诉成功,为了讨个公道,不知花费多少精力。网友的留言让人心情复杂:不少人向孔某的“较真”致敬,也有人感叹“赢了官司,输了成本”。避免扫码变“扫兴”,不能仅靠消费者单兵作战、一刚到底。有关部门还应进一步畅通投诉渠道,出台有针对性的指引和规范,也不妨顺藤摸瓜、协同治理,如将为商家提供技术平台的服务商,纳入常态化监管。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