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当我们争论《我本是高山》时,我们在争论什么?

2023年11月22日 07:13   来源:红网   杨雨璇

  张桂梅是“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近日,根据其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在全国进行点映。该片由郑大圣、杨瑾执导,袁媛、陈麒凌编剧,海清领衔主演,胡歌特别出演,讲述海清饰演的张校长,和一群刚刚毕业还很稚嫩的老师,带着一百多个女孩成功逆天改命的故事。(11月20日 红星新闻)

  然而点映期间,本片的部分剧情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将酗酒的父亲改成母亲是否挑起性别对立”“影片中张校长的信仰支撑似乎表现为丈夫而非党员的信念是否合理”“农村女孩为了购物而逃学的情节是否脱离实际”等话题。这场争议在短短两天内就从个别观点发展为大规模的讨论,各方对立表现激烈,舆论场上很快出现一片混战的趋势。

  面对此种现象,首先要点明的是,波澜不惊往往出于“事不关己”,而看似混乱的争论背后,恰恰是深切的关注和关心。无论是激情力挺还是辛辣批评,每一种观点都是群众对张桂梅校长、对我国主旋律影片最真实的关切心情的反映。这些心绪不应被争吵声湮没,这些真实理应得到重视。带着这样的想法纵观整场争议始末,应该思考的是:当我们争论《我本是高山》时,我们究竟在争论什么?

  其一,争论的是女性困境怎样被看见,如何被表达。作为华坪女高的校长,张桂梅所面对的从来不仅仅是教学的课题。要讲张桂梅,就不能只讲张桂梅,而是要从她的视角看到大山里的女孩怎样留守、怎样辍学、怎样遭受暴力、怎样小小年纪结婚生子,最终留在大山中代代延续如此的命运。张桂梅建立华坪女高的坚韧之举背后,正是对深山中女性之困的深刻洞察与坚定反抗。没有对现实的真切反映,就做不出有分量的作品。因此,这样的现实值得被看见,应当被记录,更应该在艺术创作中以深刻的人文关怀视角,经过仔细斟酌后予以恰当的表达。

  其二,争论的是人物故事的立意高度、共鸣尺度。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的信仰是张桂梅克服难关、始终坚定信念的精神支柱。如何在创作中把握信仰高度、引起广泛共鸣,是一个值得持续探讨的问题。同类型作品中,以黄文秀为原型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就因其人物刻画鲜明入微、事件还原、立意深刻受到广泛好评。《我本是高山》主创团队应当相信观众,无论是最易共情的家庭亲人之爱,还是思想深处的信仰之力,只要表达足够真诚,观众必定能感受到其中的情绪,在立意高度与共鸣尺度的最佳点中感知心灵的震撼。

  其三,争论的是观众期待的主旋律“应该是什么样”。近年是我国主旋律影视的集中繁荣期,各类主旋律作品层出不穷,质量褒贬也各不相同。《我本是高山》引起的讨论,正是不同观众对主旋律作品期待的集中表达。事实证明,观众会为好题材买账,也比任何人都更期望好题材得到“好运用”。主旋律从来不是绑定原型、导向和模板就能轻松通往成功的捷径。相反,正因为是主旋律,才更需要精雕细琢人物刻画、融入饱满的热情与真心,将观众吸引到宏大叙事中来。众口虽难调,但向善向美的期望一致。主旋律的未来之道,就在众口之中。

  处于风口浪尖的《我本是高山》主创团队,唯有直面观众困惑,回应好上述争议,才能真正获得市场认可。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当我们争论《我本是高山》时,我们在争论什么?

2023-11-22 07:13 来源:红网 杨雨璇

  张桂梅是“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近日,根据其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在全国进行点映。该片由郑大圣、杨瑾执导,袁媛、陈麒凌编剧,海清领衔主演,胡歌特别出演,讲述海清饰演的张校长,和一群刚刚毕业还很稚嫩的老师,带着一百多个女孩成功逆天改命的故事。(11月20日 红星新闻)

  然而点映期间,本片的部分剧情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将酗酒的父亲改成母亲是否挑起性别对立”“影片中张校长的信仰支撑似乎表现为丈夫而非党员的信念是否合理”“农村女孩为了购物而逃学的情节是否脱离实际”等话题。这场争议在短短两天内就从个别观点发展为大规模的讨论,各方对立表现激烈,舆论场上很快出现一片混战的趋势。

  面对此种现象,首先要点明的是,波澜不惊往往出于“事不关己”,而看似混乱的争论背后,恰恰是深切的关注和关心。无论是激情力挺还是辛辣批评,每一种观点都是群众对张桂梅校长、对我国主旋律影片最真实的关切心情的反映。这些心绪不应被争吵声湮没,这些真实理应得到重视。带着这样的想法纵观整场争议始末,应该思考的是:当我们争论《我本是高山》时,我们究竟在争论什么?

  其一,争论的是女性困境怎样被看见,如何被表达。作为华坪女高的校长,张桂梅所面对的从来不仅仅是教学的课题。要讲张桂梅,就不能只讲张桂梅,而是要从她的视角看到大山里的女孩怎样留守、怎样辍学、怎样遭受暴力、怎样小小年纪结婚生子,最终留在大山中代代延续如此的命运。张桂梅建立华坪女高的坚韧之举背后,正是对深山中女性之困的深刻洞察与坚定反抗。没有对现实的真切反映,就做不出有分量的作品。因此,这样的现实值得被看见,应当被记录,更应该在艺术创作中以深刻的人文关怀视角,经过仔细斟酌后予以恰当的表达。

  其二,争论的是人物故事的立意高度、共鸣尺度。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的信仰是张桂梅克服难关、始终坚定信念的精神支柱。如何在创作中把握信仰高度、引起广泛共鸣,是一个值得持续探讨的问题。同类型作品中,以黄文秀为原型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就因其人物刻画鲜明入微、事件还原、立意深刻受到广泛好评。《我本是高山》主创团队应当相信观众,无论是最易共情的家庭亲人之爱,还是思想深处的信仰之力,只要表达足够真诚,观众必定能感受到其中的情绪,在立意高度与共鸣尺度的最佳点中感知心灵的震撼。

  其三,争论的是观众期待的主旋律“应该是什么样”。近年是我国主旋律影视的集中繁荣期,各类主旋律作品层出不穷,质量褒贬也各不相同。《我本是高山》引起的讨论,正是不同观众对主旋律作品期待的集中表达。事实证明,观众会为好题材买账,也比任何人都更期望好题材得到“好运用”。主旋律从来不是绑定原型、导向和模板就能轻松通往成功的捷径。相反,正因为是主旋律,才更需要精雕细琢人物刻画、融入饱满的热情与真心,将观众吸引到宏大叙事中来。众口虽难调,但向善向美的期望一致。主旋律的未来之道,就在众口之中。

  处于风口浪尖的《我本是高山》主创团队,唯有直面观众困惑,回应好上述争议,才能真正获得市场认可。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