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扫码点餐扫没了顾客隐私,“判赔5000元”是警示更是纠偏

2023年11月22日 07:14   来源:红网   熊梦嘉

  近年来,扫码点餐服务在餐饮行业迅速兴起普及。然而,有的餐厅却在“扫码”和“点餐”之间增加了一道程序,不关注微信公众号、不授权商家获取个人信息就不能进行点餐。11月21日,“顾客扫码点餐法院判商家赔5000”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11月21日 《羊城晚报》)

  2021年7月27日,孔某至某餐饮公司用餐时,店员未告知孔某可以人工点餐,孔某通过手机扫码方式进行了点餐并结账,在这一过程中,孔某被注册为某餐饮公司的会员。孔某发现,其取消关注“某餐饮公司”微信公众号后,仍是某餐饮公司的会员,个人信息仍存储在某餐饮公司处,无法自行删除。孔某认为,某餐饮公司设置的扫码点餐方式强制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且消费者无法自行删除储存在商家处的个人信息,遂将某餐饮公司诉至法院。法院判决,某餐饮公司停止侵害孔某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删除收集的孔某个人信息;将处理孔某个人信息的范围、方式向孔某进行书面告知;就侵害孔某个人信息权益向孔某进行书面赔礼道歉;赔偿孔某公证费用五千元。

  在话题下有不少网友表示:扫码点餐餐厅方便了,但顾客没隐私了。

  如今,扫码点餐已被大众所熟知,但其背后却可能隐藏着消费者隐私信息被泄露的危险。一些餐厅在推行扫码点餐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会强制消费者关注其微信公众号或授权其获取其个人信息,这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而且可能导致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甚至滥用。

  其实,不仅在餐饮业,各种形式的商业活动,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侵犯危害已久。外出购物买单,需要扫码并手机号注册才可以使用消费券;停车场出场需要扫码手机登录才能缴费;一些热门店铺,柜台却不能下单,只能在手机扫码注册后下单,一询问才知,并不是没货,只是不能在柜台点单;还有很多必须要扫码加入会员才能享受的服务……

  就这样,本来是“方便商家,服务顾客”的用心之举,反而变成了顾客与商家间的“不愉快”。

  据中国经济网8月报道,中国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更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商家们若想长久留住客户,不应当在“扫码注册会员”等事情上下功夫。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商家应当真正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着想,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用信任、口碑搭建起来服务,才能赢得真正的“会员”。切勿因小失大,触碰法律的底线。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随时提高警惕,如果在使用扫码点餐服务时,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不当使用,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管理部门也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如《上海市网络点餐服务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合规指引》这一项针对网络点餐服务的政策文件,对经营者处理消费者隐私信息等行为进行合法规定,进而保障消费者选择权和隐私权。

  当下,我们正身处于一个信息时代,消费者个人的信息隐私如果不能得到保障,进而造成严重后果,就不再是个体赔偿的事,而是会让人们陷入随时都担心个人信息隐私可能被泄露的恐慌情绪之中,长此以往,将伤害到整个社会的公信力。所以,“扫码”背后的隐私问题,必须要社会各方面一起重视。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扫码点餐扫没了顾客隐私,“判赔5000元”是警示更是纠偏

2023-11-22 07:14 来源:红网 熊梦嘉

  近年来,扫码点餐服务在餐饮行业迅速兴起普及。然而,有的餐厅却在“扫码”和“点餐”之间增加了一道程序,不关注微信公众号、不授权商家获取个人信息就不能进行点餐。11月21日,“顾客扫码点餐法院判商家赔5000”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11月21日 《羊城晚报》)

  2021年7月27日,孔某至某餐饮公司用餐时,店员未告知孔某可以人工点餐,孔某通过手机扫码方式进行了点餐并结账,在这一过程中,孔某被注册为某餐饮公司的会员。孔某发现,其取消关注“某餐饮公司”微信公众号后,仍是某餐饮公司的会员,个人信息仍存储在某餐饮公司处,无法自行删除。孔某认为,某餐饮公司设置的扫码点餐方式强制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且消费者无法自行删除储存在商家处的个人信息,遂将某餐饮公司诉至法院。法院判决,某餐饮公司停止侵害孔某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删除收集的孔某个人信息;将处理孔某个人信息的范围、方式向孔某进行书面告知;就侵害孔某个人信息权益向孔某进行书面赔礼道歉;赔偿孔某公证费用五千元。

  在话题下有不少网友表示:扫码点餐餐厅方便了,但顾客没隐私了。

  如今,扫码点餐已被大众所熟知,但其背后却可能隐藏着消费者隐私信息被泄露的危险。一些餐厅在推行扫码点餐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会强制消费者关注其微信公众号或授权其获取其个人信息,这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而且可能导致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甚至滥用。

  其实,不仅在餐饮业,各种形式的商业活动,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侵犯危害已久。外出购物买单,需要扫码并手机号注册才可以使用消费券;停车场出场需要扫码手机登录才能缴费;一些热门店铺,柜台却不能下单,只能在手机扫码注册后下单,一询问才知,并不是没货,只是不能在柜台点单;还有很多必须要扫码加入会员才能享受的服务……

  就这样,本来是“方便商家,服务顾客”的用心之举,反而变成了顾客与商家间的“不愉快”。

  据中国经济网8月报道,中国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更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商家们若想长久留住客户,不应当在“扫码注册会员”等事情上下功夫。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商家应当真正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着想,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用信任、口碑搭建起来服务,才能赢得真正的“会员”。切勿因小失大,触碰法律的底线。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随时提高警惕,如果在使用扫码点餐服务时,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不当使用,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管理部门也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如《上海市网络点餐服务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合规指引》这一项针对网络点餐服务的政策文件,对经营者处理消费者隐私信息等行为进行合法规定,进而保障消费者选择权和隐私权。

  当下,我们正身处于一个信息时代,消费者个人的信息隐私如果不能得到保障,进而造成严重后果,就不再是个体赔偿的事,而是会让人们陷入随时都担心个人信息隐私可能被泄露的恐慌情绪之中,长此以往,将伤害到整个社会的公信力。所以,“扫码”背后的隐私问题,必须要社会各方面一起重视。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