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毁容式修复”暴露文保意识落伍

2023年11月16日 07:31   来源:工人日报   胡欣红

  据极目新闻报道,日前,四川南江一处开凿于北魏晚期的摩崖造像,被当地村民以“还愿”为由,用颜料涂抹“毁容”。据悉,该处造像2021年被发现,尚未纳入文保单位。11月15日,当地文保部门发布通告称,已对现场增加了保护措施,防止不当行为造成二次损害,同时公安机关正在依法开展调查。

  千年古迹惨遭“毁容式修复”,令人痛心。上述事件并不复杂,在破坏造像的村民的主观认识中,涂色是在做好事,是在“保护文物”。近年来,珍贵文物被“浓妆艳抹”之类的事时有发生。2018年8月,四川安岳封门寺石窟佛像遭遇油漆重绘、水泥修补,经当地文物局现场核查,发现有13处文物点存在佛像被“妆彩重塑、不当维修”的情况;今年7月,贵州铜仁梵净山释迦殿、弥勒殿的灰色外墙,在修缮时被涂成了粉红色……

  “毁容式修复”之所以一再上演,部分民众对文物保护的错误认知是重要原因之一。在上述事件曝光后,网上居然还有不少另类声音:“个人觉得没有什么不好看的”“上彩后挺好的”“涂抹后焕发了生命力”……即便雕像建成时可能是彩色的,古代专业匠人所用的天然涂料与现代工业涂料也并不一样。造像被涂抹后,不仅会对文物材质有一定影响,而且会丢失一部分文物的历史信息。

  上述报道中的摩崖造像罕见地始凿于北魏晚期,在初唐、武周和中晚唐又有续凿,对探讨南北佛教文化艺术交流具有重要价值,“毁容”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

  古朴、浑厚的佛造像被刷上一层彩漆,看起来“姹紫嫣红”,但其原本的造型、发饰、衣品纹络及庄严感等都荡然无存。专家表示,如果要把涂色洗掉,对石质文物的表面会造成一定损害,会和造像的原始状态有所差别,对于文物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因此,对于历史遗迹特别是建筑物,通行的修复原则是“以旧补旧”,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的原貌。哪怕是历经岁月洗涤之后残缺的文物,也有其残缺之美,不宜轻率大手笔地“修复”。我国文物保护法明确,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该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据悉,当地正在邀请相关专家论证尽力修复恢复原貌,当地文保部门称,造像恢复原貌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庆幸之余,对有关部门来说,下一步如何加强科普,切实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意识、提升文物保护理念,同样刻不容缓。

  进而言之,有关方面要尝试探索一条符合国情、有益于公众参与的文物保护方式,让文物保护和公众之间建立起直接的情感纽带,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毁容式修复”暴露文保意识落伍

2023-11-16 07:31 来源:工人日报 胡欣红

  据极目新闻报道,日前,四川南江一处开凿于北魏晚期的摩崖造像,被当地村民以“还愿”为由,用颜料涂抹“毁容”。据悉,该处造像2021年被发现,尚未纳入文保单位。11月15日,当地文保部门发布通告称,已对现场增加了保护措施,防止不当行为造成二次损害,同时公安机关正在依法开展调查。

  千年古迹惨遭“毁容式修复”,令人痛心。上述事件并不复杂,在破坏造像的村民的主观认识中,涂色是在做好事,是在“保护文物”。近年来,珍贵文物被“浓妆艳抹”之类的事时有发生。2018年8月,四川安岳封门寺石窟佛像遭遇油漆重绘、水泥修补,经当地文物局现场核查,发现有13处文物点存在佛像被“妆彩重塑、不当维修”的情况;今年7月,贵州铜仁梵净山释迦殿、弥勒殿的灰色外墙,在修缮时被涂成了粉红色……

  “毁容式修复”之所以一再上演,部分民众对文物保护的错误认知是重要原因之一。在上述事件曝光后,网上居然还有不少另类声音:“个人觉得没有什么不好看的”“上彩后挺好的”“涂抹后焕发了生命力”……即便雕像建成时可能是彩色的,古代专业匠人所用的天然涂料与现代工业涂料也并不一样。造像被涂抹后,不仅会对文物材质有一定影响,而且会丢失一部分文物的历史信息。

  上述报道中的摩崖造像罕见地始凿于北魏晚期,在初唐、武周和中晚唐又有续凿,对探讨南北佛教文化艺术交流具有重要价值,“毁容”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

  古朴、浑厚的佛造像被刷上一层彩漆,看起来“姹紫嫣红”,但其原本的造型、发饰、衣品纹络及庄严感等都荡然无存。专家表示,如果要把涂色洗掉,对石质文物的表面会造成一定损害,会和造像的原始状态有所差别,对于文物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因此,对于历史遗迹特别是建筑物,通行的修复原则是“以旧补旧”,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的原貌。哪怕是历经岁月洗涤之后残缺的文物,也有其残缺之美,不宜轻率大手笔地“修复”。我国文物保护法明确,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该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据悉,当地正在邀请相关专家论证尽力修复恢复原貌,当地文保部门称,造像恢复原貌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庆幸之余,对有关部门来说,下一步如何加强科普,切实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意识、提升文物保护理念,同样刻不容缓。

  进而言之,有关方面要尝试探索一条符合国情、有益于公众参与的文物保护方式,让文物保护和公众之间建立起直接的情感纽带,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