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行贿不查 受贿不止

2023年11月15日 07:09   来源:深圳特区报   姚龙华

  陕西省纪委监委将“围猎”领导干部、存在行贿行为的企业和个人列入“黑名单”,实行动态台账管理;海南省纪委监委紧盯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重点领域,严肃查办破坏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行贿犯罪案件;深圳市纪委监委完善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由相应部门采取行政处罚、资质限制等措施……今年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不断提高惩治行贿行为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苑广阔(广西桂林 职员):在以往公开披露的案件中,很多网友都有这样的疑问:涉嫌贪污受贿的官员落马了、判刑了、坐牢了,但是涉嫌行贿的人是如何处理的却鲜见报端。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落马官员索贿,还是行贿人主动行贿,行贿者往往都要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把当初行贿的钱加倍赚回来,这就势必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加大对行贿的惩治力度,是把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的必然之举。

  邓海建(江苏南通 媒体人):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行贿与受贿,是腐败乱象的一体两面。腐败的增量,既来自于受贿者的违法乱纪,也肇始于行贿者的“围猎”。

  行贿者之所以肆意妄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违法成本过低。让“围猎者”付出沉重代价,也是反腐败的大杀器。从逻辑上说,加大对行贿行为惩治力度,本来就是反腐败的必修课;而从实践上讲,严惩行贿势必会形成强烈震慑,将行贿获利的侥幸扼杀在严明法治的重拳之下。

  江德斌(浙江台州 职员):行贿受贿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损害公共利益和市场秩序,也有损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合乎人民群众朴素的正义观,顺应民心民意。

  对于行贿人,不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根据其行贿的手段、金额、情节等因素进行精准打击,还要完善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将其列入信用“黑名单”,让其一次行贿、处处受限。对于一些典型的行贿犯罪案件,应严肃查办并公开通报曝光,由此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和道德约束力,以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整理:姚龙华)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行贿不查 受贿不止

2023-11-15 07:09 来源:深圳特区报 姚龙华

  陕西省纪委监委将“围猎”领导干部、存在行贿行为的企业和个人列入“黑名单”,实行动态台账管理;海南省纪委监委紧盯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重点领域,严肃查办破坏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行贿犯罪案件;深圳市纪委监委完善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由相应部门采取行政处罚、资质限制等措施……今年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不断提高惩治行贿行为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苑广阔(广西桂林 职员):在以往公开披露的案件中,很多网友都有这样的疑问:涉嫌贪污受贿的官员落马了、判刑了、坐牢了,但是涉嫌行贿的人是如何处理的却鲜见报端。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落马官员索贿,还是行贿人主动行贿,行贿者往往都要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把当初行贿的钱加倍赚回来,这就势必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加大对行贿的惩治力度,是把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的必然之举。

  邓海建(江苏南通 媒体人):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行贿与受贿,是腐败乱象的一体两面。腐败的增量,既来自于受贿者的违法乱纪,也肇始于行贿者的“围猎”。

  行贿者之所以肆意妄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违法成本过低。让“围猎者”付出沉重代价,也是反腐败的大杀器。从逻辑上说,加大对行贿行为惩治力度,本来就是反腐败的必修课;而从实践上讲,严惩行贿势必会形成强烈震慑,将行贿获利的侥幸扼杀在严明法治的重拳之下。

  江德斌(浙江台州 职员):行贿受贿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损害公共利益和市场秩序,也有损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合乎人民群众朴素的正义观,顺应民心民意。

  对于行贿人,不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根据其行贿的手段、金额、情节等因素进行精准打击,还要完善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将其列入信用“黑名单”,让其一次行贿、处处受限。对于一些典型的行贿犯罪案件,应严肃查办并公开通报曝光,由此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和道德约束力,以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整理:姚龙华)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