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倚老卖老的老字号,躲不掉被摘牌的命运

2023年11月13日 08:43   来源:中工网   龚先生

  刷到“老字号被摘牌”的消息,不少网友下意识地点开看看有没有自己熟悉的牌子——日前,商务部网站发布《商务部等5部门关于公布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的通知》,将长期经营不善,甚至已经破产、注销、倒闭,或者丧失老字号注册商标所有权、使用权的55个品牌,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对经营不佳、业绩下滑的73个品牌,要求6个月予以整改;继续保留1000个经营规范、发展良好的品牌。被“摘牌”的中华老字号包括北京雪花、天津稻香村、重庆冠生园等。该消息一度登上社交平台热搜,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

  数十个中华老字号顷刻间失去了光环,令人遗憾。据规定,申请认定中华老字号的标准之一是企业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经过岁月洗礼的这些老字号被摘牌,着实是一种损失。

  “早该摘牌了,又贵又难吃”,这是网友的跟帖点评。而公众对老字号的情感可谓一言难尽。但“德不配位”的老字号被摘牌,是顺理成章之事。

  一者,这是动态监管的结果,有利于保护商业文化遗产的“含金量”。自2006年商务部启动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以来,中华老字号企业定期按要求提交复核材料,通过复核的可以保留老字号,而业绩下滑等危险指标增多的企业必须按要求整改。

  二者,这对于更多老字号而言是一种鞭策,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并不意味着有了官方背书就可以高枕无忧、一劳永逸。网友在新闻下留言:“当倚老卖老不能‘长生不老’时,该如何续写往日荣耀?”这也是更多老字号企业该反思的。

  有话直说,老字号不能“倚老卖老”。直面挑战、主动求变,这是很多人给出的建议。可这事落在老字号企业身上,知易行难,“臣妾做不到啊”。

  那我们来看看做得不错的例子。此次摘牌事件,一些自媒体将标题做成“稻香村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惊到不少人,“还好还好,不是北京稻香村,虚惊一场!”为何北京稻香村人气不错?或许与其近年来吸收公众关于减糖、轻量、多样化、可邮购等建议不无关联。一位网友的跟帖道出关键:老字号的“老”应是老百姓的“老”,老百姓喜欢才是“老字号”。

  老字号尤其不能“为老不尊”。当前,不少老字号遇到经营困难,尝试多种自救方式,包括转让商标使用权等。从法律和市场规则等角度看,并无不妥,经营得当还可以扩大知名度和商业版图。但现实中,很多老字号往往更看重转让商标使用权带来的收益,而忽略了对后续商标使用的监督和对自身品牌声誉的维护,导致不少贴牌企业成为“披着老字号的狼”,伤了消费者的信任,加速了品牌的口碑崩塌。

  老字号不该只剩“步履蹒跚”的样子。据有关电商平台统计,今年“双11”开启当天,有85个国货品牌一开卖就破亿,超过7万个国货品牌在首日成交量翻倍,“90后”“00后”消费者占比达74%。这些国产品牌何以被消费者宠溺?大体离不开两条:产品层面坚守品质和创新,理念层面追求社会责任。

  老字号想要“长生不老”,必须在理念、眼界上更上一层楼。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中华老字号的振兴,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但不论外界怎么推动,关键还要看企业自身的努力。

  老字号,千万别“倚老卖老”。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倚老卖老的老字号,躲不掉被摘牌的命运

2023-11-13 08:43 来源:中工网 龚先生

  刷到“老字号被摘牌”的消息,不少网友下意识地点开看看有没有自己熟悉的牌子——日前,商务部网站发布《商务部等5部门关于公布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的通知》,将长期经营不善,甚至已经破产、注销、倒闭,或者丧失老字号注册商标所有权、使用权的55个品牌,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对经营不佳、业绩下滑的73个品牌,要求6个月予以整改;继续保留1000个经营规范、发展良好的品牌。被“摘牌”的中华老字号包括北京雪花、天津稻香村、重庆冠生园等。该消息一度登上社交平台热搜,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

  数十个中华老字号顷刻间失去了光环,令人遗憾。据规定,申请认定中华老字号的标准之一是企业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经过岁月洗礼的这些老字号被摘牌,着实是一种损失。

  “早该摘牌了,又贵又难吃”,这是网友的跟帖点评。而公众对老字号的情感可谓一言难尽。但“德不配位”的老字号被摘牌,是顺理成章之事。

  一者,这是动态监管的结果,有利于保护商业文化遗产的“含金量”。自2006年商务部启动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以来,中华老字号企业定期按要求提交复核材料,通过复核的可以保留老字号,而业绩下滑等危险指标增多的企业必须按要求整改。

  二者,这对于更多老字号而言是一种鞭策,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并不意味着有了官方背书就可以高枕无忧、一劳永逸。网友在新闻下留言:“当倚老卖老不能‘长生不老’时,该如何续写往日荣耀?”这也是更多老字号企业该反思的。

  有话直说,老字号不能“倚老卖老”。直面挑战、主动求变,这是很多人给出的建议。可这事落在老字号企业身上,知易行难,“臣妾做不到啊”。

  那我们来看看做得不错的例子。此次摘牌事件,一些自媒体将标题做成“稻香村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惊到不少人,“还好还好,不是北京稻香村,虚惊一场!”为何北京稻香村人气不错?或许与其近年来吸收公众关于减糖、轻量、多样化、可邮购等建议不无关联。一位网友的跟帖道出关键:老字号的“老”应是老百姓的“老”,老百姓喜欢才是“老字号”。

  老字号尤其不能“为老不尊”。当前,不少老字号遇到经营困难,尝试多种自救方式,包括转让商标使用权等。从法律和市场规则等角度看,并无不妥,经营得当还可以扩大知名度和商业版图。但现实中,很多老字号往往更看重转让商标使用权带来的收益,而忽略了对后续商标使用的监督和对自身品牌声誉的维护,导致不少贴牌企业成为“披着老字号的狼”,伤了消费者的信任,加速了品牌的口碑崩塌。

  老字号不该只剩“步履蹒跚”的样子。据有关电商平台统计,今年“双11”开启当天,有85个国货品牌一开卖就破亿,超过7万个国货品牌在首日成交量翻倍,“90后”“00后”消费者占比达74%。这些国产品牌何以被消费者宠溺?大体离不开两条:产品层面坚守品质和创新,理念层面追求社会责任。

  老字号想要“长生不老”,必须在理念、眼界上更上一层楼。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中华老字号的振兴,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但不论外界怎么推动,关键还要看企业自身的努力。

  老字号,千万别“倚老卖老”。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