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倚老卖老 老字号才能不“老”

2023年11月13日 07:26   来源:钱江晚报   陈江

  有的老字号名气再响,终究也逃不脱被摘牌的命运。近日,商务部联合5部门公布了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将长期经营不善的55个品牌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其中包括著名的重庆冠生园、上海老半斋、北京华女、雪花等品牌,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数十个中华老字号顷刻间失去光环,着实令人遗憾。据了解,此次对已有的中华老字号进行全面复核,目的是建立实施“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一块老字号牌匾就是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能赢得这块招牌,至少代表了一个品牌经受了时间和品质的双重检验。一些百年老店更是蕴含了数代人的苦心经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可如今,一些老字号“摆烂躺平”,提起它的质量和服务,让公众感觉一言难尽。有些网友则直言不讳:又贵又难吃,早该摘牌了!

  不可否认,一些承载着回忆和历史的百年老店失去了昔日的荣光。可实际上,导致老字号口碑下滑的原因是复杂的。可能是经营管理模式陈旧、缺乏创新意识;也可能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其他因素。对消费者而言,一些老字号屡屡被诟病,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恐怕是店大欺客、倚老卖老、过度索取,把众多消费者的情怀和信赖一点一点消磨殆尽。

  对已名不副实的老字号撤销其名号,虽然遗憾,但其实是顺理成章之事。近年来,建立健全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就在今年年初,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要求强化示范创建、动态管理,把老字号的创新活力释放出来。对老字号进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就是在保护老字号“金字招牌”的成色。

  事实上,随着老字号的触网与国货潮的到来,很多老字号也迎来了又一次辉煌。刚刚过去的“双11”,国货在天猫平台迎来“爆发”:85个国货品牌开卖即破亿元,超7万个国货品牌首日成交翻倍。这无疑是一次提醒:老字号要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存活下来,还是要结合当下新技术,打通新的宣传营销渠道,制造出更多独特的产品,以迎合当下消费者更加多元的需求。

  中华老字号名录“有进有出”,不是为了淘汰老字号,而是为了推动中华老字号持续健康发展。老字号不是倚老卖老的护身符,只有保持理念和眼界上的“新”,老字号才能真正做到不“老”。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不倚老卖老 老字号才能不“老”

2023-11-13 07:26 来源:钱江晚报 陈江

  有的老字号名气再响,终究也逃不脱被摘牌的命运。近日,商务部联合5部门公布了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将长期经营不善的55个品牌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其中包括著名的重庆冠生园、上海老半斋、北京华女、雪花等品牌,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数十个中华老字号顷刻间失去光环,着实令人遗憾。据了解,此次对已有的中华老字号进行全面复核,目的是建立实施“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一块老字号牌匾就是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能赢得这块招牌,至少代表了一个品牌经受了时间和品质的双重检验。一些百年老店更是蕴含了数代人的苦心经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可如今,一些老字号“摆烂躺平”,提起它的质量和服务,让公众感觉一言难尽。有些网友则直言不讳:又贵又难吃,早该摘牌了!

  不可否认,一些承载着回忆和历史的百年老店失去了昔日的荣光。可实际上,导致老字号口碑下滑的原因是复杂的。可能是经营管理模式陈旧、缺乏创新意识;也可能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其他因素。对消费者而言,一些老字号屡屡被诟病,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恐怕是店大欺客、倚老卖老、过度索取,把众多消费者的情怀和信赖一点一点消磨殆尽。

  对已名不副实的老字号撤销其名号,虽然遗憾,但其实是顺理成章之事。近年来,建立健全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就在今年年初,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要求强化示范创建、动态管理,把老字号的创新活力释放出来。对老字号进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就是在保护老字号“金字招牌”的成色。

  事实上,随着老字号的触网与国货潮的到来,很多老字号也迎来了又一次辉煌。刚刚过去的“双11”,国货在天猫平台迎来“爆发”:85个国货品牌开卖即破亿元,超7万个国货品牌首日成交翻倍。这无疑是一次提醒:老字号要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存活下来,还是要结合当下新技术,打通新的宣传营销渠道,制造出更多独特的产品,以迎合当下消费者更加多元的需求。

  中华老字号名录“有进有出”,不是为了淘汰老字号,而是为了推动中华老字号持续健康发展。老字号不是倚老卖老的护身符,只有保持理念和眼界上的“新”,老字号才能真正做到不“老”。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