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AI外语相声”再飞一会儿

2023年11月07日 07:07   来源:广州日报   夏振彬

  “好久没见老郭了,原来在闭门学英语啊!”

  近日,一段“郭德纲”讲英语相声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这位知名相声演员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说相声,那叫一个地道,不仅发音准确,连嘴型都十分自然。

  其实,不只是老郭。他的搭档“于谦”还精通日语、韩语,“赵本山”演起了英文小品,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等外国明星会说流利的中文……一夜之间,仿佛满世界都成了语言小天才。

  是什么让名人说出一口地道外语?你肯定已经猜到了,是AI。AI技术突飞猛进,对此人们都有心理准备,可进步竟如此神速,还是让人吃了一惊。它能够实时转换语言,“克隆”音色,还能修改口型,看起来毫无违和感。网友惊呼,看到这些视频,才知道人工智能有多牛!

  让相声演员飙英文、让外国明星唱二人转,AI技术是“懂幽默”的,可幽默背后,风险也不少。比如,从著作权到肖像权、声音权,“AI外语相声”和AI换脸一样,涉嫌多项侵权。再有,AI技术将音色、口型等模仿得如此逼真,改天拿来做广告、发布“重要信息”,如何防范?

  有这些担忧,属人之常情。不过,过度忧虑也没有必要。你想啊,眼下风头正劲的技术应用之一,就是人工智能了。每有风吹草动,必然引起全民围观,且很多人都是拿着放大镜看。在此等情况下,倘若有人借此为非作歹,把戏不难被戳穿。再者说,目前AI技术在文娱领域的应用,多是图个乐子,幽默嘛,不妨宽以待之。

  对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我们常说要“包容审慎”。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政监管方式。所谓“包容”,就是对那些未知大于已知的事物,采取包容的姿态;所谓“审慎”,其中一个要点就是别一上来就“管死”,而要给它一个“观察期”。“AI外语相声”“译制配音”等,属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新技术,正是应当被包容审慎的范畴。如专家所言,它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风险没有完全暴露,应用前景难以估量。既如此,再观察观察,让它们再飞一会儿,方为理性之举。

  创新是需要呵护的。艺人或艺术作品的AI化,或许真能帮助文化艺术的海外传播。外国人也能听相声,意味着传统文化艺术在未来或将拥有大批洋粉丝。再往大处说,这背后的技术突破,将进一步扫除语言障碍,进而在文化交流传播、文化产品制作等很多领域打开一片新天地。

  当然,包容绝不是纵容。有一件事非做不可:今年8月15日起施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指出,提供者应当对图片、视频等生成内容进行标识。言下之意,AI作品应该有鲜明“印记”,比如打上数字水印进行区分。标识清楚,真假泾渭分明,当成行业共识、用户守则。如此,麻烦便可大大减少。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让“AI外语相声”再飞一会儿

2023-11-07 07:07 来源:广州日报 夏振彬

  “好久没见老郭了,原来在闭门学英语啊!”

  近日,一段“郭德纲”讲英语相声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这位知名相声演员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说相声,那叫一个地道,不仅发音准确,连嘴型都十分自然。

  其实,不只是老郭。他的搭档“于谦”还精通日语、韩语,“赵本山”演起了英文小品,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等外国明星会说流利的中文……一夜之间,仿佛满世界都成了语言小天才。

  是什么让名人说出一口地道外语?你肯定已经猜到了,是AI。AI技术突飞猛进,对此人们都有心理准备,可进步竟如此神速,还是让人吃了一惊。它能够实时转换语言,“克隆”音色,还能修改口型,看起来毫无违和感。网友惊呼,看到这些视频,才知道人工智能有多牛!

  让相声演员飙英文、让外国明星唱二人转,AI技术是“懂幽默”的,可幽默背后,风险也不少。比如,从著作权到肖像权、声音权,“AI外语相声”和AI换脸一样,涉嫌多项侵权。再有,AI技术将音色、口型等模仿得如此逼真,改天拿来做广告、发布“重要信息”,如何防范?

  有这些担忧,属人之常情。不过,过度忧虑也没有必要。你想啊,眼下风头正劲的技术应用之一,就是人工智能了。每有风吹草动,必然引起全民围观,且很多人都是拿着放大镜看。在此等情况下,倘若有人借此为非作歹,把戏不难被戳穿。再者说,目前AI技术在文娱领域的应用,多是图个乐子,幽默嘛,不妨宽以待之。

  对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我们常说要“包容审慎”。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政监管方式。所谓“包容”,就是对那些未知大于已知的事物,采取包容的姿态;所谓“审慎”,其中一个要点就是别一上来就“管死”,而要给它一个“观察期”。“AI外语相声”“译制配音”等,属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新技术,正是应当被包容审慎的范畴。如专家所言,它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风险没有完全暴露,应用前景难以估量。既如此,再观察观察,让它们再飞一会儿,方为理性之举。

  创新是需要呵护的。艺人或艺术作品的AI化,或许真能帮助文化艺术的海外传播。外国人也能听相声,意味着传统文化艺术在未来或将拥有大批洋粉丝。再往大处说,这背后的技术突破,将进一步扫除语言障碍,进而在文化交流传播、文化产品制作等很多领域打开一片新天地。

  当然,包容绝不是纵容。有一件事非做不可:今年8月15日起施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指出,提供者应当对图片、视频等生成内容进行标识。言下之意,AI作品应该有鲜明“印记”,比如打上数字水印进行区分。标识清楚,真假泾渭分明,当成行业共识、用户守则。如此,麻烦便可大大减少。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