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深圳肩负着以海洋发展提振经济的城市使命。深圳要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渔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产业发展模型由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促进传统海洋产业提质增效。把握海洋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推进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加快海洋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程,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在海洋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与升级,增强深圳在新兴海洋产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多次对发展海洋经济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深圳自2017年首次被赋予“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任务以来,经略海洋的步伐明显加快,构建了完善的相关规划和实施体系,海洋经济总量初具规模。2023年出台《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提出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深圳方案,全面谋划了深圳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为深圳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深圳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基础
海洋资源丰富。深圳海洋水域总面积1145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260千米,拥有盐田、下洞、蛇口、赤湾和妈湾等优良港区。深圳沿岸的海洋生物资源种类较为丰富,具有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400余种,主要的名贵海产鱼类40余种。
区位优势明显。深圳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区域,与香港毗邻,是大湾区与世界连接的关键门户。深圳又处于海上丝绸之路、亚太主航道的重要地段,是我国距离南太平洋最近的经济中心城市。
产业基础雄厚。2022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3128.6亿元,同比增长3.9%,占GDP比重达9.7%,涉海企业增加至近3万家,其中涉海上市企业达49家。深圳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箱大关,南海东部油田油气年产量突破2000万立方米油当量。海洋新兴产业提质增效,海斯比、朗诚科技等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港口设施完善。2022年深圳港集装箱累计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箱,创历史新高,这也是继上海、新加坡、宁波舟山港之后,全球第四个年量突破3000万标箱的港口。深圳航运集团货运船队规模不断扩大,航线覆盖中国至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俄罗斯远东、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深圳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高端服务业在总量中占比不高,特别是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海洋新兴服务业规模较小,海洋金融、海事法律服务、船舶登记、海事仲裁等领域发展较慢,海洋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还需加强。与海洋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深圳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明显不足,海洋高层次人才相对稀缺,涉海研究机构相对较少。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部分近岸海域水质比较差,整体呈现“东优西劣”的格局,根据《2022年深圳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东部近岸海域水质为优,达到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西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劣于第四类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推动深圳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勇当尖兵,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为目标定位,深圳不仅肩负着以海洋发展提振经济的城市使命,也承担着建设先行示范区的任务。努力创建海洋城市发展的范例,践行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新的崇高使命,依托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香蜜湖新金融中心、深莞惠海洋经济合作圈、深汕海洋智慧港等海洋产业载体,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技术创新、海洋产业增容等方面树立典型。逐步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达到全国领先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全球海洋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成为全球海洋治理重要参与者,建成具有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社会主义海洋强国战略的城市范例。
产业升级,推进海洋产业协调发展。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渔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产业发展模型由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促进传统海洋产业提质增效。把握海洋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推进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加快海洋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程,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在海洋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与升级,增强深圳在新兴海洋产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打造现代海洋服务业链条,推动蓝色金融发展创新,对深圳海洋重点项目给予金融支持,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立足深圳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定位,撬动全球金融资源,争取金融监管部门更多支持。开展海洋特色金融创新业务,发挥深圳国际化与专业化的优势,推动涉海金融机构落户深圳,获得长期性、专业化的海洋金融和风险管理服务。
汇聚要素,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瞄准海洋重点产业,研究制定海洋科技紧缺人才目录,着力引进和培养海洋科技人才,建设一批科技英才培养基地,采取跨区域、跨学科、跨界协同的方式,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海洋人才。加强基础研究与自主创新,针对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及海洋信息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扶持技术攻关,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完善深圳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强化成果转化驱动,打造“产学研用”全过程链条,加速重大海洋科技创新项目转化示范,形成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示范平台。全方位构建海洋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园区对科技创新的承载能力,多维度集聚海洋科技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增强海洋经济运行体制机制创新能力。
坚守底线,增强海洋环境治理能力。坚持海洋资源合理有序开发,明确开发强度与保护要求,科学调控海岸开发利用程度。加大监管力度,用制度法规形成刚性约束,规范海洋资源利用秩序。严格控制海上排污与陆地污染物向海排放总量,及时更新污染源清单,大力整治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提升海洋污染综合治理水平,实现海洋污染治理精细化,加快制定海洋垃圾清理标准,常态化清理东、西部海域海洋垃圾,争取实现近海水域评级全部为优。建立包括大鹏半岛、大小梅沙、东西涌在内的海洋保护区,进一步强化海洋部门在海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开展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搭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时监控海洋生态状况,以智慧信息化系统为依托,提高海洋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汲取智慧,持续提升海洋文化底蕴。把握区域特征和城市优势,梳理海洋文化典籍,深挖与海洋相关的历史文化脉络与水下文化遗产,强化海洋地域文化价值认同,彰显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气质,增强海洋文化自信。尝试建立海洋文化遗址中心,串联海洋文化要素,推动珍贵海洋民俗联合申遗,增强深圳海洋文旅项目吸引力,提升深圳海洋人文气息。借鉴青岛“妈祖文化节”、厦门“国际海洋周”,搭建深圳海洋文化共享平台,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交流,实现民心相通、文化交融。将海洋文化作为深圳深化与其他国家海洋经济合作的契机,培育高端海洋文化服务业,推动文化产业集群,为文化产业赋能,加速深圳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开拓市场,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聚焦海洋资源利用、海洋技术创新、海洋空间规划等议题,依托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峰会,构建深圳对外海洋合作交流网络,积极引入和创办APEC蓝色经济论坛、海洋青年论坛等高端国际海洋会议、国际赛事。加强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海洋市场的开拓力度,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全球海洋事务中争取表达权、参与权和主导权,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难题贡献深圳智慧,增强深圳在海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对标伦敦、新加坡、奥斯陆等全球知名海洋城市,依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蛇口国际海洋城等重点片区,积极谋划国际海洋事务组织、海洋仲裁机构等落户深圳,参与国际海洋协作治理,深度构建蓝色伙伴关系,提升全球影响力。
(黄庆波:大连海事大学深圳研究院教授;王铂淇: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