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立足中国实际,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就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工作,分析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持续深化金融改革、治理金融风险,推动金融业有序扩大开放,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监管得到加强和改进。金融领域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效率大幅提升。
一方面,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比如,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从2014年的81.43万亿元攀升至2023年9月的230多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另一方面,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不断加强。来自金融管理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8.74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约25%。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会议明确了发展路径——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