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

2023年10月30日 07:34   来源:人民日报   

  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成为战斗堡垒。”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根本保证。本期大家谈选刊3篇来稿,探讨如何建强战斗堡垒、创新基层治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编者  

  凝聚党建联建合力

  北京市东城区 谢鹏

  上海市金山区和浙江省平湖市的交界处,一河之隔的两个村庄,皆唤作山塘村。近年来,两个村庄以党建为媒,探索联建共建,联合开办“乡村马拉松”、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特色古镇,形成资源共享、事务共商、责任共担的格局,推动了共同发展。

  当前,农村产业跨村发展、农村群众跨村居住、资源要素跨村流动等成为新趋势。基于一些乡村“小而散”的现状,通过党建联建,在不破坏既有建制格局的基础上,打破区域壁垒、凝聚多方力量,整合盘活各类产业项目、资金要素、特色资源,往往能激发出叠加效应。

  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鼓励有共同需求、有发展纽带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广泛开展“村村联合”“村企联合”“村社联合”, 拧成“一股绳”、同下“一盘棋”,定能汇聚起促振兴、谋共富的强大合力,同绘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亮丽画卷。

  创新乡村治理形式

  贵州省贵阳市 马刚

  农村发展日新月异,立足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形式,对调动群众自治积极性、提升乡村治理效能非常重要。

  乡村地域广,人口居住分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需要实现治理与服务精细化。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突破以村民小组为基本治理单元的模式,按照便于组织、管理、服务的原则,将地域相邻、产业布局相似、基础设施相通、民风民俗相近的多个村民小组整合为“片区”,对区域面积过大、人口较多的村民小组拆分为数个“片区”,并探索成立乡村振兴片区管理委员会。在村两委领导下,立足实际,下足绣花功夫,片区管理委员会在宣传富民政策、通达社情民意、维护片区和谐、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各地在强化党建引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基层治理的载体、形式,乡村治理现代化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锻造坚强战斗堡垒

  四川省乐山市 游堃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

  要把战斗堡垒锻造得更强,让基层党组织活力更足。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立足“一坝二丘七分山”的基本区情,选好带头人,建好党组织,强化党建引领。一方面,在返乡大学生、返乡优秀农民工等人群中选拔优秀人才参与乡村治理,并加大对村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另一方面,着力实现合作社发展与村级事务、村民利益一体化推进,结合资源分布、目标定位、产业发展等情况,成立功能型片区联合党委。如今,沙湾区在28万亩喀斯特地貌上建成川佛手标准化种植基地,并着力打造岩洞型休闲度假目的地,以“石缝、石堆、石崖”为代表的“三石经济”为山区产业振兴开辟新路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任务,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领导力、战斗力,必能在挖掘富民产业、壮大人才队伍、培育文明乡风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

2023-10-30 07:34 来源:人民日报

  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成为战斗堡垒。”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根本保证。本期大家谈选刊3篇来稿,探讨如何建强战斗堡垒、创新基层治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编者  

  凝聚党建联建合力

  北京市东城区 谢鹏

  上海市金山区和浙江省平湖市的交界处,一河之隔的两个村庄,皆唤作山塘村。近年来,两个村庄以党建为媒,探索联建共建,联合开办“乡村马拉松”、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特色古镇,形成资源共享、事务共商、责任共担的格局,推动了共同发展。

  当前,农村产业跨村发展、农村群众跨村居住、资源要素跨村流动等成为新趋势。基于一些乡村“小而散”的现状,通过党建联建,在不破坏既有建制格局的基础上,打破区域壁垒、凝聚多方力量,整合盘活各类产业项目、资金要素、特色资源,往往能激发出叠加效应。

  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鼓励有共同需求、有发展纽带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广泛开展“村村联合”“村企联合”“村社联合”, 拧成“一股绳”、同下“一盘棋”,定能汇聚起促振兴、谋共富的强大合力,同绘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亮丽画卷。

  创新乡村治理形式

  贵州省贵阳市 马刚

  农村发展日新月异,立足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形式,对调动群众自治积极性、提升乡村治理效能非常重要。

  乡村地域广,人口居住分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需要实现治理与服务精细化。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突破以村民小组为基本治理单元的模式,按照便于组织、管理、服务的原则,将地域相邻、产业布局相似、基础设施相通、民风民俗相近的多个村民小组整合为“片区”,对区域面积过大、人口较多的村民小组拆分为数个“片区”,并探索成立乡村振兴片区管理委员会。在村两委领导下,立足实际,下足绣花功夫,片区管理委员会在宣传富民政策、通达社情民意、维护片区和谐、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各地在强化党建引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基层治理的载体、形式,乡村治理现代化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锻造坚强战斗堡垒

  四川省乐山市 游堃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

  要把战斗堡垒锻造得更强,让基层党组织活力更足。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立足“一坝二丘七分山”的基本区情,选好带头人,建好党组织,强化党建引领。一方面,在返乡大学生、返乡优秀农民工等人群中选拔优秀人才参与乡村治理,并加大对村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另一方面,着力实现合作社发展与村级事务、村民利益一体化推进,结合资源分布、目标定位、产业发展等情况,成立功能型片区联合党委。如今,沙湾区在28万亩喀斯特地貌上建成川佛手标准化种植基地,并着力打造岩洞型休闲度假目的地,以“石缝、石堆、石崖”为代表的“三石经济”为山区产业振兴开辟新路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任务,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领导力、战斗力,必能在挖掘富民产业、壮大人才队伍、培育文明乡风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