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照护失能老人不仅是“家务事”,更是“社会事”

2023年10月24日 06:44   来源:红网   郭元鹏

  到今年10月,广西南宁居民刘韬(化名)的父亲已经偏瘫4个月了,加之先前生病脑子有点糊涂,这段时间的看护让全家人差点崩溃。“有时候自己情绪很差很烦躁,也对父亲说过重话,说完了又觉得他很可怜自己很愧疚。”刘韬说,没办法,日子还得继续,照护还得继续。《法治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失能老人往往难以独自生活,需要长时间的人力、物力、耐心与陪伴,家人奔波照料、经济负担加重,“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了不少家庭面临的难题。(10月23日《法治日报》)

  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60岁以上失能老人超过4200万人,约占老年总人口比例的16.6%。《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2012—2021)》预计,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总人口还将大幅上升。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当代老年人的追求和期盼。然而,有很多老年人因疾病、事故等原因,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即失能老人,他们不仅自身陷入养老困境,也给整个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照护失能老人,是家庭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为人子女者,责任不能推卸,父母养育了我们的小,我们就必须承担给他们养老的责任,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是,“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现象,也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如果说,家里有几个子女一同照护失能老人,还能够“均摊重担”,子女们可以轮流照顾。对于家庭资金没有问题的,也还可以送到商业性质的照护机构。可是,也需要面对一些真实的社会现实,毕竟还有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照护失能老人不是他们“没有心”,也不是他们“不用心”,而是对于他们来说,这确实是难以承受之重,经济的压力、精神的压力、体力的压力,都让他们喘不过气来。而送到商业照护机构,一个月几千设置是上万元的费用,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担得起的。

  “家有失能老人,我们该怎么办”是很多失能老人子女的心声,也是亟须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照护失能老人,不能总是让家人崩溃。照护失能老人不仅是“家务事”,还必须是“社会事”。尤其是眼下已经进入老龄时代,如何让失能老人的生活更好些,如何让子女的压力更小些,需要社会公益服务成为动能。

  一个方面是,需要打造一批公益性质的照护服务机构,能够让普通家庭的老人得到照护;一个方面是,需要实现公益补助,为普通家庭的失能老人提供资金扶持;还有一个方面是,需要打造照护失能老人的爱心组织,帮助“居家照护失能老人”的子女分担一定的压力和忧愁。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解决失能老人养护问题,让“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情况逐渐成为过去式。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照护失能老人不仅是“家务事”,更是“社会事”

2023-10-24 06:44 来源:红网 郭元鹏

  到今年10月,广西南宁居民刘韬(化名)的父亲已经偏瘫4个月了,加之先前生病脑子有点糊涂,这段时间的看护让全家人差点崩溃。“有时候自己情绪很差很烦躁,也对父亲说过重话,说完了又觉得他很可怜自己很愧疚。”刘韬说,没办法,日子还得继续,照护还得继续。《法治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失能老人往往难以独自生活,需要长时间的人力、物力、耐心与陪伴,家人奔波照料、经济负担加重,“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了不少家庭面临的难题。(10月23日《法治日报》)

  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60岁以上失能老人超过4200万人,约占老年总人口比例的16.6%。《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2012—2021)》预计,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总人口还将大幅上升。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当代老年人的追求和期盼。然而,有很多老年人因疾病、事故等原因,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即失能老人,他们不仅自身陷入养老困境,也给整个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照护失能老人,是家庭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为人子女者,责任不能推卸,父母养育了我们的小,我们就必须承担给他们养老的责任,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是,“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现象,也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如果说,家里有几个子女一同照护失能老人,还能够“均摊重担”,子女们可以轮流照顾。对于家庭资金没有问题的,也还可以送到商业性质的照护机构。可是,也需要面对一些真实的社会现实,毕竟还有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照护失能老人不是他们“没有心”,也不是他们“不用心”,而是对于他们来说,这确实是难以承受之重,经济的压力、精神的压力、体力的压力,都让他们喘不过气来。而送到商业照护机构,一个月几千设置是上万元的费用,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担得起的。

  “家有失能老人,我们该怎么办”是很多失能老人子女的心声,也是亟须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照护失能老人,不能总是让家人崩溃。照护失能老人不仅是“家务事”,还必须是“社会事”。尤其是眼下已经进入老龄时代,如何让失能老人的生活更好些,如何让子女的压力更小些,需要社会公益服务成为动能。

  一个方面是,需要打造一批公益性质的照护服务机构,能够让普通家庭的老人得到照护;一个方面是,需要实现公益补助,为普通家庭的失能老人提供资金扶持;还有一个方面是,需要打造照护失能老人的爱心组织,帮助“居家照护失能老人”的子女分担一定的压力和忧愁。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解决失能老人养护问题,让“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情况逐渐成为过去式。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