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外卖赔付”不是“免费午餐”

2023年10月20日 07:22   来源:北京晚报   李霞

  “一包烟免费教如何退”、“某外卖平台赔付直接教”……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社交平台上,有人以收费50元到300元的价格,公然教授他人如何虚构在外卖中吃到异物,并借此向商家进行投诉和索要赔偿。

  据报道,所谓的“外卖赔付”教程,就是如何设计骗人的套路。比如顾客收到外卖后,把事先准备好的虫子、毛发等异物放在餐食中拍照作为证据,最后申请投诉该商家并要求一定的赔偿金。为了节省时间成本,同一张拍有异物的照片可以被用来碰瓷多个商家。令人震惊的是,如此令人不齿的“教程”,有人教也有人学。近一年来,多地警方破获30起个案,抓捕40余人,累计帮助商家挽回损失2400万元。

  黑产盯上“外卖赔付”恶意索赔,钻的是外卖平台保护消费者食品安全的空子,消解的是商家与食客之间的信任感。外卖平台大多规定,用户若发现食品变质、存在异物或引发就医,均可申请理赔;对待食品安全投诉,又多采用严格要求商家、放松审核用户的策略,只需用户按照要求提供证明图片即可。久而久之,一些人不仅恶意薅羊毛,更把恶意投诉当经验之谈有偿传授,乃至发展成为一门另类的生意。

  数千万元涉案金额的背后,是多少无辜受害商家的利益;有商家得知真相后,“气得真想关店”。如果恶意外卖赔付屡屡得逞,正常的市场秩序如何维持?本该是消费者正常维权的通道,岂能成为心怀鬼胎者的恶意投诉渠道?依据法律,虚构食品有问题进行敲诈勒索,可能涉及刑事犯罪,而教授他人欺诈可能涉及传授犯罪方法罪。利用“外卖赔付”规则大吃“免费午餐”,当心要栽大跟头。

  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好事,但外卖平台也保护好商家的权益,如成立专门的索赔治理小组,加强审核,识破“一图多诉”等恶意理赔的乱象。不能任由维权通道成为部分人敲诈的窗口,更不能任由歪点子广为流传。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外卖赔付”不是“免费午餐”

2023-10-20 07:22 来源:北京晚报 李霞

  “一包烟免费教如何退”、“某外卖平台赔付直接教”……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社交平台上,有人以收费50元到300元的价格,公然教授他人如何虚构在外卖中吃到异物,并借此向商家进行投诉和索要赔偿。

  据报道,所谓的“外卖赔付”教程,就是如何设计骗人的套路。比如顾客收到外卖后,把事先准备好的虫子、毛发等异物放在餐食中拍照作为证据,最后申请投诉该商家并要求一定的赔偿金。为了节省时间成本,同一张拍有异物的照片可以被用来碰瓷多个商家。令人震惊的是,如此令人不齿的“教程”,有人教也有人学。近一年来,多地警方破获30起个案,抓捕40余人,累计帮助商家挽回损失2400万元。

  黑产盯上“外卖赔付”恶意索赔,钻的是外卖平台保护消费者食品安全的空子,消解的是商家与食客之间的信任感。外卖平台大多规定,用户若发现食品变质、存在异物或引发就医,均可申请理赔;对待食品安全投诉,又多采用严格要求商家、放松审核用户的策略,只需用户按照要求提供证明图片即可。久而久之,一些人不仅恶意薅羊毛,更把恶意投诉当经验之谈有偿传授,乃至发展成为一门另类的生意。

  数千万元涉案金额的背后,是多少无辜受害商家的利益;有商家得知真相后,“气得真想关店”。如果恶意外卖赔付屡屡得逞,正常的市场秩序如何维持?本该是消费者正常维权的通道,岂能成为心怀鬼胎者的恶意投诉渠道?依据法律,虚构食品有问题进行敲诈勒索,可能涉及刑事犯罪,而教授他人欺诈可能涉及传授犯罪方法罪。利用“外卖赔付”规则大吃“免费午餐”,当心要栽大跟头。

  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好事,但外卖平台也保护好商家的权益,如成立专门的索赔治理小组,加强审核,识破“一图多诉”等恶意理赔的乱象。不能任由维权通道成为部分人敲诈的窗口,更不能任由歪点子广为流传。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