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多维度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023年10月17日 08:01   来源:人民日报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本期大家谈,我们选编3篇来稿,分享各地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精神支柱、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编者  

  扎根历史 凝聚共识

  徐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秋国庆假期,多地立足历史文化资源,推出特色文旅活动。在北京市,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新时代考古成果展,游客可以一览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发展历程;在河南省洛阳博物馆数字体验馆,游客穿着汉服就能免费观影,还能以“亲身试、亲自演”的形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河北博物院推出非遗戏剧曲艺展演,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展示体验……以轻松新颖的方式展现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有助于寓教于乐,不断增强人们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日常生活,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就能不断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祖国发展繁荣而团结奋斗。

  创新载体 润物无声

  张向阳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笔者带着孩子走进北京市香山革命纪念馆,参观新中国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到天安门广场,与“祝福祖国”巨型花篮合影;打卡长安街沿线的主题花坛。孩子的专注目光、自豪神情,流露出对革命前辈的崇敬之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爱国情怀在无形中涵养。

  倡导爱国主义、弘扬爱国精神,离不开一定的形式和载体。校园里,观看爱国主义教育视频、讲好红色故事等活动接续开展;走出校园,红色研学等教育活动更加富有特色。当下,仪式感和细节感兼备、参与感和代入感极强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日益丰富,吸引越来越多青少年自觉传承革命先辈精神、牢记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用心发掘细节,创新呈现载体,才能让更多青少年从历史中体悟家国命运与共、激发强国志和报国行。让爱我中华的种子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牢牢扎根,他们日后必能长成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立足民族 面向世界

  周山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既扎根于本国实际的深厚土壤,也在观察世界中博采众长,这样的爱国才兼具理性与热情,更持久、更坚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包容,才能富强兴盛。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中国的命运始终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一批又一批中国维和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来到刚果(金)执行维和任务,为和平坚守,展大国担当;“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累计派出超过700名青年志愿者,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20多个国家,开展医疗卫生、农业技术等方面服务;在联合国有关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举办的应对新冠疫情网络会议上,中国青年代表向全世界分享科学应对疫情的经验做法……在国际合作中激荡智慧,在互学互鉴中汲取营养,在文化交流中增强自信,能提升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让我们在平视世界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投身到报效祖国中。

  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也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胸怀。这让我们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爱国主义精神将以更具感召力的姿态,给予我们深厚滋养,引领我们在胸怀天下、兼收并蓄、交流对话中升华对国家的深切情感,在求同存异、互学互鉴、携手合作中为国家乃至全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奉献力量。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多维度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023-10-17 08:01 来源:人民日报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本期大家谈,我们选编3篇来稿,分享各地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精神支柱、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编者  

  扎根历史 凝聚共识

  徐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秋国庆假期,多地立足历史文化资源,推出特色文旅活动。在北京市,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新时代考古成果展,游客可以一览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发展历程;在河南省洛阳博物馆数字体验馆,游客穿着汉服就能免费观影,还能以“亲身试、亲自演”的形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河北博物院推出非遗戏剧曲艺展演,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展示体验……以轻松新颖的方式展现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有助于寓教于乐,不断增强人们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日常生活,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就能不断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祖国发展繁荣而团结奋斗。

  创新载体 润物无声

  张向阳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笔者带着孩子走进北京市香山革命纪念馆,参观新中国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到天安门广场,与“祝福祖国”巨型花篮合影;打卡长安街沿线的主题花坛。孩子的专注目光、自豪神情,流露出对革命前辈的崇敬之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爱国情怀在无形中涵养。

  倡导爱国主义、弘扬爱国精神,离不开一定的形式和载体。校园里,观看爱国主义教育视频、讲好红色故事等活动接续开展;走出校园,红色研学等教育活动更加富有特色。当下,仪式感和细节感兼备、参与感和代入感极强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日益丰富,吸引越来越多青少年自觉传承革命先辈精神、牢记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用心发掘细节,创新呈现载体,才能让更多青少年从历史中体悟家国命运与共、激发强国志和报国行。让爱我中华的种子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牢牢扎根,他们日后必能长成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立足民族 面向世界

  周山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既扎根于本国实际的深厚土壤,也在观察世界中博采众长,这样的爱国才兼具理性与热情,更持久、更坚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包容,才能富强兴盛。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中国的命运始终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一批又一批中国维和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来到刚果(金)执行维和任务,为和平坚守,展大国担当;“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累计派出超过700名青年志愿者,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20多个国家,开展医疗卫生、农业技术等方面服务;在联合国有关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举办的应对新冠疫情网络会议上,中国青年代表向全世界分享科学应对疫情的经验做法……在国际合作中激荡智慧,在互学互鉴中汲取营养,在文化交流中增强自信,能提升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让我们在平视世界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投身到报效祖国中。

  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也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胸怀。这让我们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爱国主义精神将以更具感召力的姿态,给予我们深厚滋养,引领我们在胸怀天下、兼收并蓄、交流对话中升华对国家的深切情感,在求同存异、互学互鉴、携手合作中为国家乃至全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奉献力量。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