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2023年10月11日 07:52   来源:人民日报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才能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统一。本期大家谈选编3篇来稿,分享各地生态振兴经验。

  ——编者

  创造整洁生活环境

  天津市南开区 王东

  前不久去天津市津南区游玩,发现景点附近的前进村,水泥路面整洁平坦,几乎看不到垃圾。原来,户分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收运机制,提高了村子整洁度。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才能擦亮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底色。

  编制实施乡村振兴方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农村全域清洁化工程……近年来,天津市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推动乡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农民群众创造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是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迫切需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美好愿景就能不断照入现实。

  人居环境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生活品质。新征程上,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广袤的乡村大地定将铺展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发挥生态环境优势

  浙江省杭州市 徐伟伟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展现出持久的理论生命力、强大的实践引领力。

  近年来,浙江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人居环境整治和改善为突破口,促进了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重大变革。安吉县余村成功入选首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淳安县下姜村发展成为游客如织的富美村。如今在浙江省,“村咖”、民宿成风景,乡村成为城市居民向往的地方。实践生动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农村生态环境好了,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乡村就可以成为聚宝盆,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该减的减下来、该退的退出来、该治理的治理到位,美丽生态就能成为乡村亮丽的名片。

  推行绿色发展方式

  四川省成都市 宋豪新

  提到农村的养殖业,粪污是绕不开的话题。在四川省三台县一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牲畜养殖区绿树成荫;四面坡地上,柑橘长势茂盛;蔬菜高架下,麦冬生机盎然……干净整洁的产业园成为三台县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三台县年出栏生猪常年保持在100万头以上。解决粪污问题,不仅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必然之举,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2017年以来,三台县着力建设完整的畜禽粪污集中处理网络。养殖产生的粪污经过沼气发酵利用、固体粪渣利用等多道工序,减少了污染,还为园区新增了收益。产业绿色化,为农村发展特色产业找到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致富路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2023-10-11 07:52 来源:人民日报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才能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统一。本期大家谈选编3篇来稿,分享各地生态振兴经验。

  ——编者

  创造整洁生活环境

  天津市南开区 王东

  前不久去天津市津南区游玩,发现景点附近的前进村,水泥路面整洁平坦,几乎看不到垃圾。原来,户分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收运机制,提高了村子整洁度。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才能擦亮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底色。

  编制实施乡村振兴方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农村全域清洁化工程……近年来,天津市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推动乡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农民群众创造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是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迫切需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美好愿景就能不断照入现实。

  人居环境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生活品质。新征程上,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广袤的乡村大地定将铺展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发挥生态环境优势

  浙江省杭州市 徐伟伟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展现出持久的理论生命力、强大的实践引领力。

  近年来,浙江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人居环境整治和改善为突破口,促进了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重大变革。安吉县余村成功入选首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淳安县下姜村发展成为游客如织的富美村。如今在浙江省,“村咖”、民宿成风景,乡村成为城市居民向往的地方。实践生动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农村生态环境好了,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乡村就可以成为聚宝盆,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该减的减下来、该退的退出来、该治理的治理到位,美丽生态就能成为乡村亮丽的名片。

  推行绿色发展方式

  四川省成都市 宋豪新

  提到农村的养殖业,粪污是绕不开的话题。在四川省三台县一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牲畜养殖区绿树成荫;四面坡地上,柑橘长势茂盛;蔬菜高架下,麦冬生机盎然……干净整洁的产业园成为三台县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三台县年出栏生猪常年保持在100万头以上。解决粪污问题,不仅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必然之举,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2017年以来,三台县着力建设完整的畜禽粪污集中处理网络。养殖产生的粪污经过沼气发酵利用、固体粪渣利用等多道工序,减少了污染,还为园区新增了收益。产业绿色化,为农村发展特色产业找到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致富路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