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2023年10月09日 07:43   来源:人民日报   

  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勉励大家“只要有信心,未来可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东北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佳绩”。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与读者一同探讨如何增进信心、保持平常心,推动东北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编者

  坚定信心,保持清醒

  郝迎灿

  “东北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了东北全面振兴的底气所在。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信心赛黄金。以辽宁省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这家成立于70多年前的“老字号”,为我国能源化工行业提供了万余台(套)高端装备,创造过辉煌,也经历过困顿。如今企业重新焕发活力,秘诀就在于:一方面,围绕增强竞争优势持续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另一方面,瞄准制约优势发挥的难点问题深化改革,优化股权结构,引入市场化经营管理机制。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东北完全可以将本土优势转化为发展机遇。

  保持战略信心,才能怀有平常心,既避免妄自菲薄,又保持历史清醒。从国家大局着眼,认清本地比较优势,东北大展身手有广阔空间。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各项战略部署,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推动产业转型、结构调整,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辽宁省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的潜力很大,未来值得期待。

  深耕优势,自主创新

  刘以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实现东北全面振兴,优势、出路都系之于科技创新。

  近年来,吉林省加速推动现代科技与实体经济融合,助力新时代老工业基地发展。推出科技创新券、“科技专员”入企等政策,为孵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支持,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智转数改”,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一系列举措,全方位多角度激发了经营主体创新活力。通过科技赋能、创新发力,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

  科技创新是动力变革的引擎。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必须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扎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将为东北全面振兴厚植发展动能。

  保持定力,久久为功

  曹文轩

  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越是困难,越要保持战略定力。怀一颗平常心,才能避免“速度焦虑”,杜绝重走粗放发展的老路。

  我的家乡黑龙江省鸡西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由于长期依赖资源开采,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发展一度乏力。近年来,鸡西市立足自身禀赋优势,加速煤炭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推动新能源、石墨化工、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转型伊始,鸡西市经历了“增速换挡”的阵痛,但“咬定青山不放松”,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列全省第二、三位。实践证明,保持历史耐心、稳扎稳打,才能破解周期性、结构性难题,实现稳中有进。

  如今,东北发展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把眼光放长远,尊重客观规律,敢闯敢干加实干,就一定能破除积弊,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谱写东北振兴新篇章。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以制度创新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2023年08月10日
  • ·防止脱实向虚    2023年08月09日
  • ·奋发有为 分秒必争    2023年06月1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2023-10-09 07:43 来源:人民日报

      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勉励大家“只要有信心,未来可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东北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佳绩”。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与读者一同探讨如何增进信心、保持平常心,推动东北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编者

      坚定信心,保持清醒

      郝迎灿

      “东北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了东北全面振兴的底气所在。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信心赛黄金。以辽宁省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这家成立于70多年前的“老字号”,为我国能源化工行业提供了万余台(套)高端装备,创造过辉煌,也经历过困顿。如今企业重新焕发活力,秘诀就在于:一方面,围绕增强竞争优势持续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另一方面,瞄准制约优势发挥的难点问题深化改革,优化股权结构,引入市场化经营管理机制。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东北完全可以将本土优势转化为发展机遇。

      保持战略信心,才能怀有平常心,既避免妄自菲薄,又保持历史清醒。从国家大局着眼,认清本地比较优势,东北大展身手有广阔空间。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各项战略部署,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推动产业转型、结构调整,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辽宁省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的潜力很大,未来值得期待。

      深耕优势,自主创新

      刘以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实现东北全面振兴,优势、出路都系之于科技创新。

      近年来,吉林省加速推动现代科技与实体经济融合,助力新时代老工业基地发展。推出科技创新券、“科技专员”入企等政策,为孵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支持,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智转数改”,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一系列举措,全方位多角度激发了经营主体创新活力。通过科技赋能、创新发力,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

      科技创新是动力变革的引擎。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必须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扎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将为东北全面振兴厚植发展动能。

      保持定力,久久为功

      曹文轩

      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越是困难,越要保持战略定力。怀一颗平常心,才能避免“速度焦虑”,杜绝重走粗放发展的老路。

      我的家乡黑龙江省鸡西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由于长期依赖资源开采,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发展一度乏力。近年来,鸡西市立足自身禀赋优势,加速煤炭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推动新能源、石墨化工、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转型伊始,鸡西市经历了“增速换挡”的阵痛,但“咬定青山不放松”,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列全省第二、三位。实践证明,保持历史耐心、稳扎稳打,才能破解周期性、结构性难题,实现稳中有进。

      如今,东北发展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把眼光放长远,尊重客观规律,敢闯敢干加实干,就一定能破除积弊,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谱写东北振兴新篇章。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