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亚运会“座无虚席”催热“体育经济”

2023年10月08日 07:36   来源:光明网   江德斌

  浙江杭州亚运会开赛以来,市民、游客的观赛热情高涨。据统计,截至10月4日,杭州亚运会官方票务销售网站累计访问量已经超过10亿次,注册用户接近300万,票务收入已突破6亿人民币,热门场次上座率超过90%。

  这一届亚运会很热闹。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争金夺银,观众在看台上热情高涨、尽情享受,志愿者们全情投入、细致服务,主持人高声讲解、充分调动气氛,共同营造了热闹、和谐,且趣味十足的大赛场面。最值得注意的是,本届亚运会的上座率非常高,每场比赛都是一票难求,“热门和非热门场次门票一样抢手,协办城市和主办城市赛事门票一样抢手,预赛和决赛场次门票一样抢手”,完全称得上“座无虚席”。

  杭州亚运会受到亿万观众的热捧,无数市民、游客所释放出的观赛热情推动亚运会票务收入高速增长,不断创出新高。良性互动、热情参与的气氛,也为赛事烘托出一幅和美的画面。此外,现场观众也展示出了文明观赛的优秀品质——他们全身心投入其中,毫不吝啬掌声、欢呼,不仅为高水平运动员的胜利喝彩,也为失利、落后的运动员加油鼓劲;他们倾注了全部热情,在镜头下尽情呐喊、挥舞、跳跃,晒出自信、阳光的健康风采。

  这些现象无不表明,多年以来推广的全民体育活动,已为社会植入了运动休闲的种子,经过萌发、成长,如今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大众形成了热爱体育、乐于参与的精神,拥有了欣赏比赛、享受过程、心态放松的底色,淡化了“唯金牌论英雄”的畸形认知。观众与运动员是体育赛事的共生体,有互相激励、促进的作用,而蓬勃旺盛的观众人气,确保了赛事的上座率、收视率,是“体育经济”发展壮大的基础。

  近年来,伴随着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的相继成功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吸引了舆论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关注。各地“村BA”“村超”等体育活动火爆出圈,也以原生态的草根风采彰显出民间体育的蓬勃生命力。人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群众对体育活动的无比热爱,这恰是发展全民体育的厚实土壤。

  民众的观赛习惯已经养成,在杭州亚运会结束之后,各地应顺势而为,将体育场馆充分利用起来,继续举办各项体育赛事,并将门票价格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满足大众的观赛热情。同时,要鼓励大众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完善单项体育的联赛机制,从中小学到大学里培养、选拔人才,打通民间体育与专业体育的人才流通渠道,形成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体育经济。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亚运会“座无虚席”催热“体育经济”

2023-10-08 07:36 来源:光明网 江德斌

  浙江杭州亚运会开赛以来,市民、游客的观赛热情高涨。据统计,截至10月4日,杭州亚运会官方票务销售网站累计访问量已经超过10亿次,注册用户接近300万,票务收入已突破6亿人民币,热门场次上座率超过90%。

  这一届亚运会很热闹。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争金夺银,观众在看台上热情高涨、尽情享受,志愿者们全情投入、细致服务,主持人高声讲解、充分调动气氛,共同营造了热闹、和谐,且趣味十足的大赛场面。最值得注意的是,本届亚运会的上座率非常高,每场比赛都是一票难求,“热门和非热门场次门票一样抢手,协办城市和主办城市赛事门票一样抢手,预赛和决赛场次门票一样抢手”,完全称得上“座无虚席”。

  杭州亚运会受到亿万观众的热捧,无数市民、游客所释放出的观赛热情推动亚运会票务收入高速增长,不断创出新高。良性互动、热情参与的气氛,也为赛事烘托出一幅和美的画面。此外,现场观众也展示出了文明观赛的优秀品质——他们全身心投入其中,毫不吝啬掌声、欢呼,不仅为高水平运动员的胜利喝彩,也为失利、落后的运动员加油鼓劲;他们倾注了全部热情,在镜头下尽情呐喊、挥舞、跳跃,晒出自信、阳光的健康风采。

  这些现象无不表明,多年以来推广的全民体育活动,已为社会植入了运动休闲的种子,经过萌发、成长,如今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大众形成了热爱体育、乐于参与的精神,拥有了欣赏比赛、享受过程、心态放松的底色,淡化了“唯金牌论英雄”的畸形认知。观众与运动员是体育赛事的共生体,有互相激励、促进的作用,而蓬勃旺盛的观众人气,确保了赛事的上座率、收视率,是“体育经济”发展壮大的基础。

  近年来,伴随着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的相继成功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吸引了舆论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关注。各地“村BA”“村超”等体育活动火爆出圈,也以原生态的草根风采彰显出民间体育的蓬勃生命力。人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群众对体育活动的无比热爱,这恰是发展全民体育的厚实土壤。

  民众的观赛习惯已经养成,在杭州亚运会结束之后,各地应顺势而为,将体育场馆充分利用起来,继续举办各项体育赛事,并将门票价格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满足大众的观赛热情。同时,要鼓励大众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完善单项体育的联赛机制,从中小学到大学里培养、选拔人才,打通民间体育与专业体育的人才流通渠道,形成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体育经济。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