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依法惩治网络暴力不容“法不责众”

2023年09月28日 10:59   来源:东方网   付彪

  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意见共20条,包括明确网络暴力的罪名适用规则,明确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的处理规则,明确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政策原则等,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9月26日央广网)

  网络暴力是网络空间的毒瘤。“十亿量级的网民数量,任何小唾沫星在网络舆论的发酵下,都可能演变成一场个体所不能承受的暴风雨。”在信息爆炸和光速传播的时代,制造散布谣言、肆意谩骂、侮辱诽谤、恶毒攻击、泄露隐私等网络暴力问题日益突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创伤,有的造成他人“社会性死亡”甚至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

  相比传统的违法犯罪,网络暴力往往针对陌生人实施,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即时性,使得受害人在确认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维权成本极高。一些网络用户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罔顾对自身言论的应有约束,对他人合法权益进行肆意践踏。特别是在“流量至上”的诱惑下,更是助长了一些网暴参与者肆意妄为的勇气。

  为治理网络暴力,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从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到发布典型案例、开展专项行动等,不断完善治理网络暴力的措施举措,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此次“两高一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进一步体现了依法惩治网络暴力的鲜明态度。

  《指导意见》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坚持严格执法司法,对于网络暴力违法犯罪,依法严肃追究,切实矫正“法不责众”的错误倾向。其中明确提出,重点打击恶意发起者、组织者、恶意推波助澜者以及屡教不改者,针对“未成年人、残疾人”实施、组织“水军”“打手”实施、编造“涉性”话题侵害他人人格尊严等五种网暴情形,予以从重处罚。

  同时,对网络暴力的适用法律、诉讼程序、综合治理等作出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规定。比如,将上述五种网暴表现形态,与刑法所规定的相应罪名逐一对标;对于实施诽谤、侮辱等网暴行为,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这意味着,从轻微的言语冒犯到严重的网暴犯罪行为,只要符合立案和定责条件,都要依法惩治。

  在网暴违法犯罪中,网络平台责任不可推卸。每一次网暴事件,对网暴者来说是一场狂欢,有些自媒体发表攻击性言论就是为了获取更多关注以收割流量红利。而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为网暴者提供了实施暴力的便利。对此,《指导意见》也对网络平台的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倒逼其担负起主体责任,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及时发现和制止网暴行为。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是法治精神的基石。《指导意见》的发布施行,必将进一步提升网暴治理成效,有效维护公民权益,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网暴已被明确界定为违法犯罪,人人都应明白其严重责任,不能再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以身试法了。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依法惩治网络暴力不容“法不责众”

2023-09-28 10:59 来源:东方网 付彪

  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意见共20条,包括明确网络暴力的罪名适用规则,明确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的处理规则,明确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政策原则等,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9月26日央广网)

  网络暴力是网络空间的毒瘤。“十亿量级的网民数量,任何小唾沫星在网络舆论的发酵下,都可能演变成一场个体所不能承受的暴风雨。”在信息爆炸和光速传播的时代,制造散布谣言、肆意谩骂、侮辱诽谤、恶毒攻击、泄露隐私等网络暴力问题日益突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创伤,有的造成他人“社会性死亡”甚至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

  相比传统的违法犯罪,网络暴力往往针对陌生人实施,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即时性,使得受害人在确认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维权成本极高。一些网络用户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罔顾对自身言论的应有约束,对他人合法权益进行肆意践踏。特别是在“流量至上”的诱惑下,更是助长了一些网暴参与者肆意妄为的勇气。

  为治理网络暴力,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从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到发布典型案例、开展专项行动等,不断完善治理网络暴力的措施举措,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此次“两高一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进一步体现了依法惩治网络暴力的鲜明态度。

  《指导意见》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坚持严格执法司法,对于网络暴力违法犯罪,依法严肃追究,切实矫正“法不责众”的错误倾向。其中明确提出,重点打击恶意发起者、组织者、恶意推波助澜者以及屡教不改者,针对“未成年人、残疾人”实施、组织“水军”“打手”实施、编造“涉性”话题侵害他人人格尊严等五种网暴情形,予以从重处罚。

  同时,对网络暴力的适用法律、诉讼程序、综合治理等作出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规定。比如,将上述五种网暴表现形态,与刑法所规定的相应罪名逐一对标;对于实施诽谤、侮辱等网暴行为,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这意味着,从轻微的言语冒犯到严重的网暴犯罪行为,只要符合立案和定责条件,都要依法惩治。

  在网暴违法犯罪中,网络平台责任不可推卸。每一次网暴事件,对网暴者来说是一场狂欢,有些自媒体发表攻击性言论就是为了获取更多关注以收割流量红利。而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为网暴者提供了实施暴力的便利。对此,《指导意见》也对网络平台的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倒逼其担负起主体责任,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及时发现和制止网暴行为。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是法治精神的基石。《指导意见》的发布施行,必将进一步提升网暴治理成效,有效维护公民权益,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网暴已被明确界定为违法犯罪,人人都应明白其严重责任,不能再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以身试法了。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