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花1980元给孩子测天赋,本质还是无从安放的教育焦虑

2023年09月26日 07:23   来源:光明网   重舟

  近来,天赋基因检测热度在市场上兴起,一些商家推出相关服务。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检验机构涉嫌概念炒作,扩大基因与天赋的关联分析,也有专业人士指出,许多检测机构并不具备检测能力,所谓检测只是商业项目披上了“科学外衣”,这是打着高科技噱头的消费陷阱。

  根据报道案例,花费1980元在电商平台上下单一个天赋潜能检测项目,按照说明书将采集的口腔唾液细胞DNA寄送给指定的检测机构,就能为4岁的孩子做一份天赋检测报告。这份报告长达14页,涵盖了大量数据和表格,详细量化了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抗压能力、语言潜能、交际潜能、运动潜能等多项指标——看起来是专业程度拉满了。

  但实际上,这类天赋检测的权威性、科学性非常可疑。比如,这些电商平台上的店铺,仅展示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像员工资质、项目资质、所用试剂资质等证明一概不明。而即便抛开这些检测数据的真实性不谈,人的天赋具体由哪些基因决定、如何决定,在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科学意义上的结论。更何况,一个人天赋的高低与是否成才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其实,对于这种检测的质疑,只需要从常识角度追问就可以。比如很简单的一点,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检测出天赋,然后从小开发走向成才,是不是意味着这个世界就将彻底消灭“普通人”?答案显然不是。更显讽刺的是,这类检测机构在营销上吹嘘自己有多厉害,但部分机构已经特意在报告首页写上了说明——结果没有好坏之分、不能预测未来命运,不要贴标签,不必互相比较;结果仅是参考资料,不是最终结论,想要成功,离不开后天努力。这样的“提醒”,难道还不直白吗?

  那么,为何还是有部分家长会信任这种可疑的天赋检测?其非常现实的原因之一,或许就在于一些家长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教育焦虑,就像不少家长会给孩子一味地报课外培训班一样。事实上,部分家长乐意给孩子花大价钱进行这样的天赋检测,一个很大的出发点,或者说说服自己的理由,就是要帮助孩子找到天赋,然后更好地“报班”。

  所以,这类天赋检测生意的兴起,又是一把围绕教育焦虑精准挥向家长们的锋利镰刀。可以说,从最初洗脑的“生命一号”、背背佳,到后面的量子速读、全脑开发,再到近来兴起的天赋检测等,本质并无区别,都不过是一些机构瞄准家长所进行的商业开发。只不过一些非常成功,一些仅是闪现。

  对此,围观者不必站在一个超然的角色,谴责部分愿意相信的家长无知。因为,根本上说,家长们也是被普遍的社会教育焦虑情绪所左右的受害者。但是,还是得持续呼吁,家长们应该放弃某些“执念”,对于一些可疑的教育投入,少一些偏听偏信。因为很多的事实都表明,一些教育行为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教育成本,未能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还反倒可能对孩子的正常成长造成伤害。

  一句话,面对形形色色的,在诸多方面都可疑的天赋检测生意,既需要相关部门依法予以规范,也更要从部分家长的未必理性的热捧中,看到当前社会真实的教育焦虑。唯有后者得到根本缓解,很多可疑的生意才会失去“深耕”的土壤。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花1980元给孩子测天赋,本质还是无从安放的教育焦虑

2023-09-26 07:23 来源:光明网 重舟

  近来,天赋基因检测热度在市场上兴起,一些商家推出相关服务。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检验机构涉嫌概念炒作,扩大基因与天赋的关联分析,也有专业人士指出,许多检测机构并不具备检测能力,所谓检测只是商业项目披上了“科学外衣”,这是打着高科技噱头的消费陷阱。

  根据报道案例,花费1980元在电商平台上下单一个天赋潜能检测项目,按照说明书将采集的口腔唾液细胞DNA寄送给指定的检测机构,就能为4岁的孩子做一份天赋检测报告。这份报告长达14页,涵盖了大量数据和表格,详细量化了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抗压能力、语言潜能、交际潜能、运动潜能等多项指标——看起来是专业程度拉满了。

  但实际上,这类天赋检测的权威性、科学性非常可疑。比如,这些电商平台上的店铺,仅展示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像员工资质、项目资质、所用试剂资质等证明一概不明。而即便抛开这些检测数据的真实性不谈,人的天赋具体由哪些基因决定、如何决定,在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科学意义上的结论。更何况,一个人天赋的高低与是否成才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其实,对于这种检测的质疑,只需要从常识角度追问就可以。比如很简单的一点,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检测出天赋,然后从小开发走向成才,是不是意味着这个世界就将彻底消灭“普通人”?答案显然不是。更显讽刺的是,这类检测机构在营销上吹嘘自己有多厉害,但部分机构已经特意在报告首页写上了说明——结果没有好坏之分、不能预测未来命运,不要贴标签,不必互相比较;结果仅是参考资料,不是最终结论,想要成功,离不开后天努力。这样的“提醒”,难道还不直白吗?

  那么,为何还是有部分家长会信任这种可疑的天赋检测?其非常现实的原因之一,或许就在于一些家长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教育焦虑,就像不少家长会给孩子一味地报课外培训班一样。事实上,部分家长乐意给孩子花大价钱进行这样的天赋检测,一个很大的出发点,或者说说服自己的理由,就是要帮助孩子找到天赋,然后更好地“报班”。

  所以,这类天赋检测生意的兴起,又是一把围绕教育焦虑精准挥向家长们的锋利镰刀。可以说,从最初洗脑的“生命一号”、背背佳,到后面的量子速读、全脑开发,再到近来兴起的天赋检测等,本质并无区别,都不过是一些机构瞄准家长所进行的商业开发。只不过一些非常成功,一些仅是闪现。

  对此,围观者不必站在一个超然的角色,谴责部分愿意相信的家长无知。因为,根本上说,家长们也是被普遍的社会教育焦虑情绪所左右的受害者。但是,还是得持续呼吁,家长们应该放弃某些“执念”,对于一些可疑的教育投入,少一些偏听偏信。因为很多的事实都表明,一些教育行为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教育成本,未能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还反倒可能对孩子的正常成长造成伤害。

  一句话,面对形形色色的,在诸多方面都可疑的天赋检测生意,既需要相关部门依法予以规范,也更要从部分家长的未必理性的热捧中,看到当前社会真实的教育焦虑。唯有后者得到根本缓解,很多可疑的生意才会失去“深耕”的土壤。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