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更好激发向上向前的奋进力量

2023年09月21日 07:15   来源:人民日报   江光亮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推进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融入大学思政课堂,有助于激励青年学子传承精神力量,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对高校而言,如何涵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激发他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信心动力,是一道必答题。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可成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通过高校思政课充分利用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十分必要。

  推动抗美援朝历史及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更好融入高校思政课堂,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我们课题组对3万余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9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或“比较愿意”参与学校举办的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实践活动;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为“组织参观抗美援朝纪念场所,开展暑期红色研学、红色走读等课外实践活动”,占比达73.43%。从这些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习意愿较为强烈。只有进一步创新教学形式、拓展教学内容,才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让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走进学生内心。

  教学创新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正式课堂教学中,引入更多视听资源,增加抗美援朝主题纪录片、影视作品鉴赏等内容,深化大学生对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再比如,充分运用“第二课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当下时事热点和重要历史节点开展红色研学和志愿军老战士、拥军支前模范走访及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入脑入心。要善用社会资源讲好“大思政课”,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充分利用抗美援朝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资源。同时,注重运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载体,让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等优质内容获得更有效的传播,激发更强的情感共鸣。

  最深沉的情感是爱国,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从抗美援朝的战场,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场,时代在变,中国人爱国的情感、为国奉献的传统始终未变。推动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在广大青年心中扎根,定能更好激发向上向前的奋进力量,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作者为南昌航空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更好激发向上向前的奋进力量

2023-09-21 07:15 来源:人民日报 江光亮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推进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融入大学思政课堂,有助于激励青年学子传承精神力量,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对高校而言,如何涵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激发他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信心动力,是一道必答题。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可成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通过高校思政课充分利用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十分必要。

  推动抗美援朝历史及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更好融入高校思政课堂,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我们课题组对3万余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9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或“比较愿意”参与学校举办的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实践活动;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为“组织参观抗美援朝纪念场所,开展暑期红色研学、红色走读等课外实践活动”,占比达73.43%。从这些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习意愿较为强烈。只有进一步创新教学形式、拓展教学内容,才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让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走进学生内心。

  教学创新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正式课堂教学中,引入更多视听资源,增加抗美援朝主题纪录片、影视作品鉴赏等内容,深化大学生对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再比如,充分运用“第二课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当下时事热点和重要历史节点开展红色研学和志愿军老战士、拥军支前模范走访及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入脑入心。要善用社会资源讲好“大思政课”,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充分利用抗美援朝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资源。同时,注重运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载体,让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等优质内容获得更有效的传播,激发更强的情感共鸣。

  最深沉的情感是爱国,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从抗美援朝的战场,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场,时代在变,中国人爱国的情感、为国奉献的传统始终未变。推动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在广大青年心中扎根,定能更好激发向上向前的奋进力量,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作者为南昌航空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