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守好人民群众“钱袋子”

2023年09月21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当前,全国各省区市正在开展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该活动由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网信办联合开展,自9月15日起持续一个月时间,旨在广泛普及金融知识、提振金融消费者信心、增强金融消费者的安全意识与获得感。

  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保护好金融消费者权益,这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集中体现,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金融秩序、确保金融持续稳健运行的重要基础。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建章立制要先行。无规矩不成方圆,以理财销售为例,其核心规矩是“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原则。所谓“适当性”,是指把合适的金融产品卖给合适的消费者。如果金融机构违反此原则,就很可能出于逐利目的,把高风险等级的产品卖给低风险承受能力的消费者,一旦产品大幅亏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将遭受严重侵害。因此,要严防“挂羊头卖狗肉”行为,既要加快完善适当性管理体系,也要把已推出的各项政策落细、落实,例如,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构建覆盖各类金融产品的适当性操作标准,确保把适当的产品、通过适当的渠道、销售给适当的消费者。

  事前预防要扎实。祸几始作,当杜其萌。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应做好三件事。一是把好入口关。金融机构要严格自查,规范产品与服务,防止带病准入。二是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增强免疫力也是预防风险的方法。当前开展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正是帮助消费者擦亮双眼、保护自身权益的有益尝试。三是抓早抓小。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要善用科技手段,对风险加强跟踪识别、预警防控,早发现、早处置,把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事后处理要高效。疾证方形,当绝其根。一旦发生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要及时处理、妥善解决,不可一拖了之。提高投诉处理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分类分级施策、建设多元化的纠纷处理体系。此外,金融管理部门还要加大监管力度,督促金融机构落实主体责任,不能只有投诉、没有处理。金融机构不能把投诉当成麻烦事儿,相反,要把投诉作为查找问题、改进服务的宝贵线索,排查、治理投诉源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惩治乱象要坚决。面对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面对非法金融活动,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底线思维,形成合力、重拳出击。近年来,非法集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虚拟货币交易等风险已逐步得到化解,但要看到,风险隐患仍存,新的风险仍在发生,切忌掉以轻心。近期,金融管理部门将联合有关方面,开展打击非法集资“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查处一批重大案件,处置一批风险隐患,把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守得更牢。

  标本兼治补短板。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就要深入调研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若该领域缺乏相关制度,要填补空白;若制度不完善,要补齐短板;若原有制度已无法适应当前的新形势,要完善制度设计,杜绝出现“牛栏关猫”这种制度规则与现实问题错位的现象。(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子源)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守好人民群众“钱袋子”

2023-09-21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当前,全国各省区市正在开展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该活动由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网信办联合开展,自9月15日起持续一个月时间,旨在广泛普及金融知识、提振金融消费者信心、增强金融消费者的安全意识与获得感。

  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保护好金融消费者权益,这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集中体现,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金融秩序、确保金融持续稳健运行的重要基础。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建章立制要先行。无规矩不成方圆,以理财销售为例,其核心规矩是“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原则。所谓“适当性”,是指把合适的金融产品卖给合适的消费者。如果金融机构违反此原则,就很可能出于逐利目的,把高风险等级的产品卖给低风险承受能力的消费者,一旦产品大幅亏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将遭受严重侵害。因此,要严防“挂羊头卖狗肉”行为,既要加快完善适当性管理体系,也要把已推出的各项政策落细、落实,例如,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构建覆盖各类金融产品的适当性操作标准,确保把适当的产品、通过适当的渠道、销售给适当的消费者。

  事前预防要扎实。祸几始作,当杜其萌。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应做好三件事。一是把好入口关。金融机构要严格自查,规范产品与服务,防止带病准入。二是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增强免疫力也是预防风险的方法。当前开展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正是帮助消费者擦亮双眼、保护自身权益的有益尝试。三是抓早抓小。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要善用科技手段,对风险加强跟踪识别、预警防控,早发现、早处置,把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事后处理要高效。疾证方形,当绝其根。一旦发生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要及时处理、妥善解决,不可一拖了之。提高投诉处理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分类分级施策、建设多元化的纠纷处理体系。此外,金融管理部门还要加大监管力度,督促金融机构落实主体责任,不能只有投诉、没有处理。金融机构不能把投诉当成麻烦事儿,相反,要把投诉作为查找问题、改进服务的宝贵线索,排查、治理投诉源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惩治乱象要坚决。面对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面对非法金融活动,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底线思维,形成合力、重拳出击。近年来,非法集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虚拟货币交易等风险已逐步得到化解,但要看到,风险隐患仍存,新的风险仍在发生,切忌掉以轻心。近期,金融管理部门将联合有关方面,开展打击非法集资“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查处一批重大案件,处置一批风险隐患,把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守得更牢。

  标本兼治补短板。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就要深入调研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若该领域缺乏相关制度,要填补空白;若制度不完善,要补齐短板;若原有制度已无法适应当前的新形势,要完善制度设计,杜绝出现“牛栏关猫”这种制度规则与现实问题错位的现象。(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子源)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