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国家卫健委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健康科普介绍了医院的健康促进工作。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闻大翔在发布会上说,过去医务人员高级职称晋升标准主要为发表的学术论文,这次把健康科普代表作也列入到医务人员高级职称的评判标准中,激励医务人员更好地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工作。
一个医生的职责,在救治病人的同时,也要力所能及帮助医患消除误解,帮助患者更好心态面对疾病,健康科普同样是治病的重要手段。《2022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虽然9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而事实上只有30%的人实际确诊。今年7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180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0%的受访青年觉得有必要对青少年加强健康教育。
健康科普需求已经是位居我国公民科普需求的第一位。2016-2018的中国科协科普大数据报告中,健康搜索占比分别为53.78%、63.16%、66.83%。过去,我国的科普事业受困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加之观念的误区,“不务正业”“小儿科”的错误理念限制了科技工作者投身系统性科普事业,科普工作往往凭借热情,活动化、临时性特点明显,难以持之以恒。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指出,科学普及要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要求“科普服务创新发展的作用显著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健康科普传播理应成为提升人民群众科学素养、促进疾病预防的关键手段。谁敢说健康科普代表作的作用不如学术论文?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都是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就像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所说,一位医生半天门诊看40名患者,已经是飞速,但一篇科普文章可惠及成千上万的患者。患者接受科普宣教后,对疾病有了理性认识,在就诊时和医生的沟通会更顺畅,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及就医的满意度。
为此,上海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医疗机构要把健康促进工作纳入医院发展战略和规划”。今年上海正在制定《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明确医疗机构开展健康促进工作的责任。比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建立了具有华山特色的健康科普新媒体矩阵,专门在门诊开辟了长者门诊服务中心,专人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科普工作,也帮助他们解决就医中的一些问题。近日,广东则启动2023年广东健康科普进乡村发车仪式,“乡村一对一,健康你我他”,将健康科普宣传对象由城市延伸至乡村。当更多医护人员更努力做好健康科普时,把健康科普代表作列入到医务人员高级职称的评判标准中,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