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锁凌燕:数字化提升保险理赔服务质效

2023年09月07日 07: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今年夏天,受台风和强降雨影响,我国东北、华北、华南等地频降暴雨,多地发生严重洪涝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作为灾害“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保险行业积极发挥其功能,助力灾后恢复与重建;多家保险机构启动理赔绿色通道,数字化理赔的广泛应用也显著提升了理赔效率,助力实现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受到广泛关注。

  所谓保险理赔,是在保险标的发生风险事故导致损失后,消费者提出索赔请求、保险人进行调查并作出赔付决策的过程。之所以需要设置理赔流程,主要原因在于确保赔付符合约定的范围和标准,不存在保险欺诈等现象。同时,还要确认赔付金额充分合理但不“超额”,被保险人不会因为保险而额外“获利”,以免诱发道德风险。此外,要调查分析损失发生的原因,依规进行代位求偿、损后处理等程序,合理控制风险损失、为未来风险管理提供经验基础,保障经营可持续性。

  长期以来,保险理赔都依赖于人工查勘、人工定损,导致传统理赔过程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缺陷。一是人工理赔大多需要手动收集相关资料、现场查勘、人工比对审核,受时间空间人力所限,耗时较长。二是人工查勘和定损更多依赖于理赔人员的个人能力和经验,现代社会中风险成因越来越复杂,对理赔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也就越高,因此推高了人力成本。相应地,如果理赔人员专业水平有限,又会影响理赔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三是保险企业一般是参照常规业务量配备理赔人员,若遭遇重大保险事件,受损标的多且地域集中,此时社会各界对理赔时效关注度更高,人力短缺、理赔能力短期难以快速扩容的弊端就会凸显出来。作为重要的风险保障提供者,保险业具有“雪中送炭”的重要职能,理赔也成为消费者最在意的服务环节,但也因为传统理赔的缺点,实际上加深了消费者的“理赔难”印象。

  数字化可以使保险企业在线上完成理赔环节各个部分,突破了时间、空间、人力限制,大大提升了保险服务质效。目前,多家险企借助自有APP、第三方平台等网络入口,便利客户线上报案登记。在很多场景下,还可以通过在线上传文件、图片、视频等资料证明损失,保险企业借助图像识别等技术分析数据、确认损失原因与程度等,对理赔人员经验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一些公司还通过建立智能理赔系统实现理赔审核及赔付的自动化,显著降低理赔成本。就我国保险业实践来看,大部分业务的平均理赔时效已降低到2天以内,一些简单案件甚至快至秒级,对于改善行业形象、提升消费者福利大有裨益。

  保险业经营的数字化可能带来的益处毋庸置疑,但数字化并非万能,其发展也会出现数据泄露或被滥用而侵犯消费者权益、竞争秩序有待规范等各类问题,也会面临专业人才短缺、前期投入高等诸多限制。因此,保险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保险科技的成熟应用需要经历较长的时期,需要“试错”的过程。从国际保险业实践来看,“技术中性”的态度显得非常可贵,也就是数字化转型不是单纯为了数字化,而是要以改善消费者福利、创造价值增量为目的。基于此,保险企业转型战略和实施进程要与机构自身经营发展需要、技术实力、风险控制能力相匹配,在提升数据能力和科技能力的同时,要格外关注提升网络安全、数据治理和消费者保护水平。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锁凌燕)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锁凌燕:数字化提升保险理赔服务质效

2023-09-07 07: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今年夏天,受台风和强降雨影响,我国东北、华北、华南等地频降暴雨,多地发生严重洪涝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作为灾害“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保险行业积极发挥其功能,助力灾后恢复与重建;多家保险机构启动理赔绿色通道,数字化理赔的广泛应用也显著提升了理赔效率,助力实现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受到广泛关注。

  所谓保险理赔,是在保险标的发生风险事故导致损失后,消费者提出索赔请求、保险人进行调查并作出赔付决策的过程。之所以需要设置理赔流程,主要原因在于确保赔付符合约定的范围和标准,不存在保险欺诈等现象。同时,还要确认赔付金额充分合理但不“超额”,被保险人不会因为保险而额外“获利”,以免诱发道德风险。此外,要调查分析损失发生的原因,依规进行代位求偿、损后处理等程序,合理控制风险损失、为未来风险管理提供经验基础,保障经营可持续性。

  长期以来,保险理赔都依赖于人工查勘、人工定损,导致传统理赔过程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缺陷。一是人工理赔大多需要手动收集相关资料、现场查勘、人工比对审核,受时间空间人力所限,耗时较长。二是人工查勘和定损更多依赖于理赔人员的个人能力和经验,现代社会中风险成因越来越复杂,对理赔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也就越高,因此推高了人力成本。相应地,如果理赔人员专业水平有限,又会影响理赔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三是保险企业一般是参照常规业务量配备理赔人员,若遭遇重大保险事件,受损标的多且地域集中,此时社会各界对理赔时效关注度更高,人力短缺、理赔能力短期难以快速扩容的弊端就会凸显出来。作为重要的风险保障提供者,保险业具有“雪中送炭”的重要职能,理赔也成为消费者最在意的服务环节,但也因为传统理赔的缺点,实际上加深了消费者的“理赔难”印象。

  数字化可以使保险企业在线上完成理赔环节各个部分,突破了时间、空间、人力限制,大大提升了保险服务质效。目前,多家险企借助自有APP、第三方平台等网络入口,便利客户线上报案登记。在很多场景下,还可以通过在线上传文件、图片、视频等资料证明损失,保险企业借助图像识别等技术分析数据、确认损失原因与程度等,对理赔人员经验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一些公司还通过建立智能理赔系统实现理赔审核及赔付的自动化,显著降低理赔成本。就我国保险业实践来看,大部分业务的平均理赔时效已降低到2天以内,一些简单案件甚至快至秒级,对于改善行业形象、提升消费者福利大有裨益。

  保险业经营的数字化可能带来的益处毋庸置疑,但数字化并非万能,其发展也会出现数据泄露或被滥用而侵犯消费者权益、竞争秩序有待规范等各类问题,也会面临专业人才短缺、前期投入高等诸多限制。因此,保险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保险科技的成熟应用需要经历较长的时期,需要“试错”的过程。从国际保险业实践来看,“技术中性”的态度显得非常可贵,也就是数字化转型不是单纯为了数字化,而是要以改善消费者福利、创造价值增量为目的。基于此,保险企业转型战略和实施进程要与机构自身经营发展需要、技术实力、风险控制能力相匹配,在提升数据能力和科技能力的同时,要格外关注提升网络安全、数据治理和消费者保护水平。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锁凌燕)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