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抄近道挖断明长城 文化遗产为何屡屡遭毁

2023年09月06日 07: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熊志

  山西朔州右玉县境内,著名的三十二长城是明长城的一段,现存较完整的边墙和烽火台,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该长城部分墙体近日却遭到严重破坏。根据右玉县公安局微信公号消息,经查,犯罪嫌疑人郑某和王某在附近施工时,为了节省路程,用挖掘机将古长城原有豁口开挖成一个大缺口。

  目前,两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从初步的案情看,这不是什么过失损毁,完全是为了一己私利的故意破坏,而毁坏文物到这种程度,已经涉嫌犯罪。

  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条明确规定,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接下来,二人将为其“法盲”行为付出代价。但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是,哪怕严惩破坏者能起到以儆效尤的警示作用,已经被损毁的长城,却注定失去了它的完整性,遭遇了不可逆的伤害。

  这正是文物保护的难点所在。经历岁月沧桑、风吹雨打,长城这样的露天文物相当脆弱,一经破坏便很难修复,所以文物保护的重心应该尽量前置,从源头着手,避免损毁的发生。因此,面对长城被毁的事实,人们不免生出一丝疑问:如此粗暴的破坏行为,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对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到底有没有投入足够多的资源和精力?

  在网上,有不少网友表示,长满杂草的夯土形态看着不太像长城。网友凭一张图片很难鉴定为文物,当然很正常。但既然是省级文物,当地有关部门就理应做好一些基础性的保护工作,比如设置保护设施、标志,加强面向民众的宣传等。

  两位犯罪嫌疑人,仅仅为了方便挖掘机通行,就能轻易对长城“动土”,这种让人匪夷所思的破坏方式,既是无知的体现,也折射出当地在文物宣传保护力度上的薄弱。

  不同于其他一些文物,对分布在野外、荒郊的长城,保护起来向来存在诸多困难。正因此,围绕长城的保护,我国专门出台了《长城保护条例》,山西省因为分布着众多长城遗址,还在2021年出台了《山西省长城保护办法》。该办法提到,应当在长城沿线的村镇、交通路口和其他需要提示公众的地段设立长城保护标志。对此,人们不禁要追问,对三十二长城的保护是否按规定做到位了呢?

  值得一提的是,长城被毁的事件,近年来已经发生过多起。有的是因为自然因素,还有的就是人为破坏。对地方来说,长城既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不管长城因何种因素被破坏,都是文物保护的巨大损失,也是地方经济、文旅产业的损失。

  此次明代三十二长城被拦腰“斩断”,再次敲响了警钟。要避免类似破坏行为再次上演,重视文物就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在明确各方职责的前提下,不管是对文物的编号建档,定期的巡查和养护,保护标志的设置,还是相关文保法律、法规的宣传,都应做实做细,让类似悲剧不再出现。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为抄近道挖断明长城 文化遗产为何屡屡遭毁

2023-09-06 07: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熊志

  山西朔州右玉县境内,著名的三十二长城是明长城的一段,现存较完整的边墙和烽火台,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该长城部分墙体近日却遭到严重破坏。根据右玉县公安局微信公号消息,经查,犯罪嫌疑人郑某和王某在附近施工时,为了节省路程,用挖掘机将古长城原有豁口开挖成一个大缺口。

  目前,两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从初步的案情看,这不是什么过失损毁,完全是为了一己私利的故意破坏,而毁坏文物到这种程度,已经涉嫌犯罪。

  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条明确规定,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接下来,二人将为其“法盲”行为付出代价。但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是,哪怕严惩破坏者能起到以儆效尤的警示作用,已经被损毁的长城,却注定失去了它的完整性,遭遇了不可逆的伤害。

  这正是文物保护的难点所在。经历岁月沧桑、风吹雨打,长城这样的露天文物相当脆弱,一经破坏便很难修复,所以文物保护的重心应该尽量前置,从源头着手,避免损毁的发生。因此,面对长城被毁的事实,人们不免生出一丝疑问:如此粗暴的破坏行为,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对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到底有没有投入足够多的资源和精力?

  在网上,有不少网友表示,长满杂草的夯土形态看着不太像长城。网友凭一张图片很难鉴定为文物,当然很正常。但既然是省级文物,当地有关部门就理应做好一些基础性的保护工作,比如设置保护设施、标志,加强面向民众的宣传等。

  两位犯罪嫌疑人,仅仅为了方便挖掘机通行,就能轻易对长城“动土”,这种让人匪夷所思的破坏方式,既是无知的体现,也折射出当地在文物宣传保护力度上的薄弱。

  不同于其他一些文物,对分布在野外、荒郊的长城,保护起来向来存在诸多困难。正因此,围绕长城的保护,我国专门出台了《长城保护条例》,山西省因为分布着众多长城遗址,还在2021年出台了《山西省长城保护办法》。该办法提到,应当在长城沿线的村镇、交通路口和其他需要提示公众的地段设立长城保护标志。对此,人们不禁要追问,对三十二长城的保护是否按规定做到位了呢?

  值得一提的是,长城被毁的事件,近年来已经发生过多起。有的是因为自然因素,还有的就是人为破坏。对地方来说,长城既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不管长城因何种因素被破坏,都是文物保护的巨大损失,也是地方经济、文旅产业的损失。

  此次明代三十二长城被拦腰“斩断”,再次敲响了警钟。要避免类似破坏行为再次上演,重视文物就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在明确各方职责的前提下,不管是对文物的编号建档,定期的巡查和养护,保护标志的设置,还是相关文保法律、法规的宣传,都应做实做细,让类似悲剧不再出现。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