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机票付费改名”师出无名

2023年08月25日 07:35   来源:南方日报   钟颐

  改正机票上的名字,也要自掏腰包?日前,市民高先生反映,他为家中两位老人订购吉祥航空机票时,其中一位乘机人的姓名输错了一个字,航空公司表示改名要收100元。最终,他付了这笔“改名费”,但事后对此并不认可,希望对方给予合理解释。

  稍加检索可以发现,这并非孤例。只是各家航空公司之间,没有统一的规则和标准。比如,春秋航空和厦门航空可免费修改一次信息,东方航空可修改一次信息但并未写明是否收费。然而,存在不代表合理。毕竟,在行外人看来,改名不过是动动手指,没有多少额外成本,至于为何收费还会“因字而异”,就更让人不明真相了。

  从过往报道来看,更名难主要是为了防止通过假姓名批量购买机票并转卖获利。但恶意套利者终归是少数,出于管理方便而牺牲“无辜”实属不该。倒是无需实名就能出票这件事本身,就很值得追问:为什么飞机票就不能向火车票看齐,在售票环节就核验个人信息?航空公司既然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是不是可以及时作出提醒?如此一来,高先生的无心之失,就完全可以避免。

  事实上,2018年民航局就曾发文,要求改进票务服务。其中提出:“航空公司要为旅客错购机票(例如姓名书写错误、重复购票等)提供免费补救措施。在界定旅客错购情形时,应当把握合理且包容原则,对于航空公司无法证明旅客非错购情形的,均应视为错购,并提供免费退票等服务。”一纸规定写得明明白白,怎能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规则的不透明,则是此事的另一个争议点。据高先生反映,这趟航班的订购页面上,仅显示“行李、退改规则”,并无姓名变更的详细收费说明。而据记者实测,具体的条款在APP内的确藏得有点深。综观近期航空领域的几起消费纠纷,问题也多半出在这里——前不久,一女子带3娃买4张票登机被拒,理由是违反了“每位成年旅客最多携带两名未满12周岁儿童”的内部规定,当时就有不少网友质疑“卖票的时候你咋不说”;上个月“国际航班经济舱要付费选座”引发部分乘客不满,其中一个槽点,便是规则改变前没做好充分沟通。

  飞得再高,也不能高高在上。退一步说,本来机票价已经覆盖大部分的服务,就算再有理由加收“改名费”,也必须让人心服口服。与其在各种犄角旮旯上搞小动作,不如老老实实做好服务,堂堂正正地赢得市场。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机票付费改名”师出无名

2023-08-25 07:35 来源:南方日报 钟颐

  改正机票上的名字,也要自掏腰包?日前,市民高先生反映,他为家中两位老人订购吉祥航空机票时,其中一位乘机人的姓名输错了一个字,航空公司表示改名要收100元。最终,他付了这笔“改名费”,但事后对此并不认可,希望对方给予合理解释。

  稍加检索可以发现,这并非孤例。只是各家航空公司之间,没有统一的规则和标准。比如,春秋航空和厦门航空可免费修改一次信息,东方航空可修改一次信息但并未写明是否收费。然而,存在不代表合理。毕竟,在行外人看来,改名不过是动动手指,没有多少额外成本,至于为何收费还会“因字而异”,就更让人不明真相了。

  从过往报道来看,更名难主要是为了防止通过假姓名批量购买机票并转卖获利。但恶意套利者终归是少数,出于管理方便而牺牲“无辜”实属不该。倒是无需实名就能出票这件事本身,就很值得追问:为什么飞机票就不能向火车票看齐,在售票环节就核验个人信息?航空公司既然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是不是可以及时作出提醒?如此一来,高先生的无心之失,就完全可以避免。

  事实上,2018年民航局就曾发文,要求改进票务服务。其中提出:“航空公司要为旅客错购机票(例如姓名书写错误、重复购票等)提供免费补救措施。在界定旅客错购情形时,应当把握合理且包容原则,对于航空公司无法证明旅客非错购情形的,均应视为错购,并提供免费退票等服务。”一纸规定写得明明白白,怎能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规则的不透明,则是此事的另一个争议点。据高先生反映,这趟航班的订购页面上,仅显示“行李、退改规则”,并无姓名变更的详细收费说明。而据记者实测,具体的条款在APP内的确藏得有点深。综观近期航空领域的几起消费纠纷,问题也多半出在这里——前不久,一女子带3娃买4张票登机被拒,理由是违反了“每位成年旅客最多携带两名未满12周岁儿童”的内部规定,当时就有不少网友质疑“卖票的时候你咋不说”;上个月“国际航班经济舱要付费选座”引发部分乘客不满,其中一个槽点,便是规则改变前没做好充分沟通。

  飞得再高,也不能高高在上。退一步说,本来机票价已经覆盖大部分的服务,就算再有理由加收“改名费”,也必须让人心服口服。与其在各种犄角旮旯上搞小动作,不如老老实实做好服务,堂堂正正地赢得市场。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