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奋力书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华章

2023年08月22日 07:23   来源:光明日报   谭日辉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久久为功,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保护工作,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奋力书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华章。

  始终牢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转变思路,敢于打破旧观念,在善待和保护自然中实现可持续,真正做到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生产,以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实绩造福于民。浙江余村曾因发展“石头经济”,山变成“秃头光”,水成了“酱油汤”;辽宁彰武县,曾被称为辽宁的“沙窝子”,困扰着一代代彰武人。为子孙计,为长远发展谋,余村相继关停矿山和水泥厂,转变发展方式;彰武人用持之以恒的努力,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创造了生态治理的绿色奇迹。如今的余村、彰武是我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优秀代表。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这场深刻的绿色变革,为美丽中国建设,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夯基垒台、昭示方向。

  始终牢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是发展问题、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构建起制度的四梁八柱;颁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让生态责任成为政绩考核的必考题;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着力破解“公地悲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重要生态空间……一场场攻坚之举,暖民心,聚人心,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磅礴动能。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以坚定的态度、雷霆般的力度严肃查处,推动解决一些地方多年的生态环境顽疾,“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始终牢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建设美丽中国、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兑现双碳承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都关乎14亿中国人的民生福祉。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关系,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北方地区秋冬季污染天气一度多发频发,空气质量影响群众生产生活。曾经的滇池这颗“高原明珠”湖面上的蓝藻仿佛一层绿油漆,“老鼠可以在上面跑,石头丢到湖里都沉不下去”,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这些极大地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经过多年努力,如今北方地区雾霾少了、蓝天多了。滇池已摘掉劣五类水的帽子,清波荡漾,海鸥高飞,明珠神采逐步再现。这一项项生态治理的背后,是民生福祉的改善,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呈现。

  今天,我们设立全国生态日,是“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的具体实践。奋力书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华章,就是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转变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建设美丽中国、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谭日辉,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奋力书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华章

2023-08-22 07:23 来源:光明日报 谭日辉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久久为功,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保护工作,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奋力书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华章。

  始终牢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转变思路,敢于打破旧观念,在善待和保护自然中实现可持续,真正做到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生产,以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实绩造福于民。浙江余村曾因发展“石头经济”,山变成“秃头光”,水成了“酱油汤”;辽宁彰武县,曾被称为辽宁的“沙窝子”,困扰着一代代彰武人。为子孙计,为长远发展谋,余村相继关停矿山和水泥厂,转变发展方式;彰武人用持之以恒的努力,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创造了生态治理的绿色奇迹。如今的余村、彰武是我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优秀代表。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这场深刻的绿色变革,为美丽中国建设,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夯基垒台、昭示方向。

  始终牢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是发展问题、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构建起制度的四梁八柱;颁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让生态责任成为政绩考核的必考题;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着力破解“公地悲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重要生态空间……一场场攻坚之举,暖民心,聚人心,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磅礴动能。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以坚定的态度、雷霆般的力度严肃查处,推动解决一些地方多年的生态环境顽疾,“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始终牢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建设美丽中国、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兑现双碳承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都关乎14亿中国人的民生福祉。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关系,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北方地区秋冬季污染天气一度多发频发,空气质量影响群众生产生活。曾经的滇池这颗“高原明珠”湖面上的蓝藻仿佛一层绿油漆,“老鼠可以在上面跑,石头丢到湖里都沉不下去”,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这些极大地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经过多年努力,如今北方地区雾霾少了、蓝天多了。滇池已摘掉劣五类水的帽子,清波荡漾,海鸥高飞,明珠神采逐步再现。这一项项生态治理的背后,是民生福祉的改善,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呈现。

  今天,我们设立全国生态日,是“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的具体实践。奋力书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华章,就是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转变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建设美丽中国、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谭日辉,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