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古建筑沦为生意场:古城再生不能“自以为是”

2023年08月21日 07:18   来源:红网   余崔琬

  近年来,我国许多古城古镇因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了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热门目标。然而,据央视新闻报道,在甘肃天水,修缮一新的天水古城在商业化运营后,文保院落内进驻了诸多业态。不仅参观区域受限,消费门槛提升,一些甚至被“改头换面”,危及院落安全。(8月19日 央视新闻)

  “两山夹峙、一水中流,五城相连、轴线贯穿”,天水古城的文保院落为明、清时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承载着古代建筑、雕刻艺术和民俗文化等丰富的内容,对于研究历史和传承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古城再生的开发过程中,中式古建变日式风貌、紫砂壶经营改私房菜、酒馆换火锅、茶社成餐厅,文保院落“面目全非”的样貌令人痛心。更改原貌、私搭乱建、违规改造,违背了文物保护管理法律法规,甚至都没报批,所以这是否是一种“自以为是”?

  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本应相辅相成,但现实却充满了复杂性。古城环境衰败、人口流失、产业缺位、文化衰落,要解决这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古城需要重获新生,需要被看见,需要留得住人气。一方面,通过恢复古建筑、传承文化,古城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更多的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在追求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过度的商业开发往往导致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始面貌逐渐褪去,而只剩下历史文化的扭曲、建筑环境的破坏、商业化的表面,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韵味,甚至变了味。这种“改头换面”的做法不仅让游客失望,更让传承千年的文化遭受了严重损害。

  以保护之名行过度开发之实,实际上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古城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正是因为它们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沉淀。如果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牺牲了这些宝贵的资产,最终将导致城市失去与众不同的特色,也将使其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长远规划和文化保护应当被放在首位,而非短期的盈利。开发要将保护放在第一位,不能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而杀鸡取卵。

  在古城再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和开发的关系,避免陷落“自以为是”的陷阱。在历史传承与商业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对古城历史价值的挖掘与创造,呈现出源于当地文化的理想生活场景,倡导历史与文化引领下的古城再生,在平衡古城的环境、产业、文化中求发展。

  古城再生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古城再生的过程中,政府在规划和监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加强对开发项目的审查和监督,确保其符合文物保护的原则和标准。企业应首先了解并尊重当地文化和历史,应制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确保开发计划不会对古城的历史、建筑和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在商业开发的业态设置和装修改建上,都需要经过县级及以上文物部门的批准。同时,也应当加强公众参与,听取市民和专家的意见,确保决策更加科学合理。通过有效的公众参与,营造全社会的历史责任感、文化认同感,推动古城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在保护中传承,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古城再生,我们不能被眼前的经济利益所迷惑,而是要在发展中坚守文化的底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古城在焕发新活力的同时,仍然保持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实现古城保护与商业价值的双赢。在保护与传承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与传承,实现保护、传承与开发的三位一体,才能不仅让文物高质量地活起来,还能使其一直活下去、火起来。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古建筑沦为生意场:古城再生不能“自以为是”

2023-08-21 07:18 来源:红网 余崔琬

  近年来,我国许多古城古镇因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了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热门目标。然而,据央视新闻报道,在甘肃天水,修缮一新的天水古城在商业化运营后,文保院落内进驻了诸多业态。不仅参观区域受限,消费门槛提升,一些甚至被“改头换面”,危及院落安全。(8月19日 央视新闻)

  “两山夹峙、一水中流,五城相连、轴线贯穿”,天水古城的文保院落为明、清时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承载着古代建筑、雕刻艺术和民俗文化等丰富的内容,对于研究历史和传承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古城再生的开发过程中,中式古建变日式风貌、紫砂壶经营改私房菜、酒馆换火锅、茶社成餐厅,文保院落“面目全非”的样貌令人痛心。更改原貌、私搭乱建、违规改造,违背了文物保护管理法律法规,甚至都没报批,所以这是否是一种“自以为是”?

  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本应相辅相成,但现实却充满了复杂性。古城环境衰败、人口流失、产业缺位、文化衰落,要解决这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古城需要重获新生,需要被看见,需要留得住人气。一方面,通过恢复古建筑、传承文化,古城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更多的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在追求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过度的商业开发往往导致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始面貌逐渐褪去,而只剩下历史文化的扭曲、建筑环境的破坏、商业化的表面,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韵味,甚至变了味。这种“改头换面”的做法不仅让游客失望,更让传承千年的文化遭受了严重损害。

  以保护之名行过度开发之实,实际上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古城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正是因为它们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沉淀。如果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牺牲了这些宝贵的资产,最终将导致城市失去与众不同的特色,也将使其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长远规划和文化保护应当被放在首位,而非短期的盈利。开发要将保护放在第一位,不能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而杀鸡取卵。

  在古城再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和开发的关系,避免陷落“自以为是”的陷阱。在历史传承与商业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对古城历史价值的挖掘与创造,呈现出源于当地文化的理想生活场景,倡导历史与文化引领下的古城再生,在平衡古城的环境、产业、文化中求发展。

  古城再生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古城再生的过程中,政府在规划和监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加强对开发项目的审查和监督,确保其符合文物保护的原则和标准。企业应首先了解并尊重当地文化和历史,应制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确保开发计划不会对古城的历史、建筑和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在商业开发的业态设置和装修改建上,都需要经过县级及以上文物部门的批准。同时,也应当加强公众参与,听取市民和专家的意见,确保决策更加科学合理。通过有效的公众参与,营造全社会的历史责任感、文化认同感,推动古城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在保护中传承,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古城再生,我们不能被眼前的经济利益所迷惑,而是要在发展中坚守文化的底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古城在焕发新活力的同时,仍然保持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实现古城保护与商业价值的双赢。在保护与传承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与传承,实现保护、传承与开发的三位一体,才能不仅让文物高质量地活起来,还能使其一直活下去、火起来。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