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后街经济”的烟火气藏着百姓的日常幸福

2023年08月17日 07:47   来源:工人日报   王桂霞

  城市商圈是居民消费的重要平台,一些特大型商圈甚至成为城市地标。相比之下,商圈主街外不那么显眼的支马路,以往只能扮演配角,在吸引消费方面没太多存在感。如今,不少城市正探索发展“后街经济”,提升热门商圈商业价值的外溢效应,带动商业资源有序向支马路延伸。(见8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很多城市都规划有商圈,其多以雄伟的高楼大厦、璀璨耀眼的商业综合体为主,聚集大量中外品牌、专卖店、连锁店等,成为吸引客流、繁荣商业的主体,其中一些还被作为城市地标,向市民和游客推荐。然而,在宽阔马路、高楼大厦、商场酒店之外,城市里还有密如蛛网的街巷、琳琅满目的小店铺,这些融入了市民日常生活,构成了不可或缺的“后街经济”,是城市人间烟火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很多城市大型商圈大同小异,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那些背街小巷里的小店铺、小吃店,往往藏着城市的特色与灵魂。其中不乏身怀绝技者,犹如深藏功与名的隐士、侠客。如果想探知某个城市的人间烟火,触摸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了解城市独有的风情习俗,那一定要穿街走巷,品味“后街经济”。

  如果说城市大马路是主动脉,后街小巷便是毛细血管,二者的市场定位不一样,消费力和消费人群也不同。“后街经济”更贴近百姓生活,很多街巷与居民区、社区融为一体,而应百姓日常需求,街巷里往往会衍生出餐饮、服装、维修、美发、婴童、宠物等五花八门的店铺,为附近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后街经济”往往是随机生长、应需而生,属于典型的自发竞争市场模式,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有鉴于此,各地不可因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整洁、靓丽而扼杀掉小店铺的创新力、生命力,应尊重“后街经济”的多元化、个性化,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根据社区状况、文化历史等,将本地文化元素融入街巷,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后街经济”,吸引游客观光打卡、消费购物。

  受限于空间有限等条件,不少后街的基础设施薄弱,可能存在停车难、如厕难、有安全隐患等问题,商家经营活动亦会产生垃圾、噪声污染等,这些都是制约“后街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相关方面有必要逐步实施街巷改造工程,改善街巷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状况,消除安全隐患,为“后街经济”发展清障。某种角度看,发展“后街经济”,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就是为城市发展助力,为百姓幸福加分,这也是近来国家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后街经济”的烟火气藏着百姓的日常幸福

2023-08-17 07:47 来源:工人日报 王桂霞

  城市商圈是居民消费的重要平台,一些特大型商圈甚至成为城市地标。相比之下,商圈主街外不那么显眼的支马路,以往只能扮演配角,在吸引消费方面没太多存在感。如今,不少城市正探索发展“后街经济”,提升热门商圈商业价值的外溢效应,带动商业资源有序向支马路延伸。(见8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很多城市都规划有商圈,其多以雄伟的高楼大厦、璀璨耀眼的商业综合体为主,聚集大量中外品牌、专卖店、连锁店等,成为吸引客流、繁荣商业的主体,其中一些还被作为城市地标,向市民和游客推荐。然而,在宽阔马路、高楼大厦、商场酒店之外,城市里还有密如蛛网的街巷、琳琅满目的小店铺,这些融入了市民日常生活,构成了不可或缺的“后街经济”,是城市人间烟火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很多城市大型商圈大同小异,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那些背街小巷里的小店铺、小吃店,往往藏着城市的特色与灵魂。其中不乏身怀绝技者,犹如深藏功与名的隐士、侠客。如果想探知某个城市的人间烟火,触摸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了解城市独有的风情习俗,那一定要穿街走巷,品味“后街经济”。

  如果说城市大马路是主动脉,后街小巷便是毛细血管,二者的市场定位不一样,消费力和消费人群也不同。“后街经济”更贴近百姓生活,很多街巷与居民区、社区融为一体,而应百姓日常需求,街巷里往往会衍生出餐饮、服装、维修、美发、婴童、宠物等五花八门的店铺,为附近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后街经济”往往是随机生长、应需而生,属于典型的自发竞争市场模式,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有鉴于此,各地不可因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整洁、靓丽而扼杀掉小店铺的创新力、生命力,应尊重“后街经济”的多元化、个性化,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根据社区状况、文化历史等,将本地文化元素融入街巷,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后街经济”,吸引游客观光打卡、消费购物。

  受限于空间有限等条件,不少后街的基础设施薄弱,可能存在停车难、如厕难、有安全隐患等问题,商家经营活动亦会产生垃圾、噪声污染等,这些都是制约“后街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相关方面有必要逐步实施街巷改造工程,改善街巷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状况,消除安全隐患,为“后街经济”发展清障。某种角度看,发展“后街经济”,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就是为城市发展助力,为百姓幸福加分,这也是近来国家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