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络厕所”,散发网暴臭气

2023年08月16日 07:05   来源:北京晚报   李霞

  “我发在自己社交平台上的照片,莫名其妙被别人‘挂厕’了,对方发表了不少贬损我的言论,评论里也都是对我的人身攻击。”近期,不少网友仅仅因为一两句跟帖评论就遭遇“挂厕”辱骂,引起了公众对“网络厕所”这一现象的关注。

  据法治日报报道,所谓“挂厕”,是指当事人照片、行为或言论被网友投稿至社交平台的“厕所号”,亦称“网络厕所”;而“厕所号”是在二次元、追星族、游戏圈中较为流行的一类隔空喊话式账号,网友可以通过后台向该账号发送私信进行投稿,账号所有者再将投稿以匿名形式发出。“厕友”可以在“网络厕所”里大发牢骚,甚至将无名火引到无辜人身上。

  “网络厕所”可谓臭气熏天,或对普通人展开匿名人身攻击,或修出明星丑图诱导粉丝骂战,无不肆意妄为。据报道,有的“厕所号”运营者声称账号“仅是为当代重压力的年轻人提供一种新颖的放松途径”,打着放松的旗号就可以恶意中伤他人?“网络厕所”是虚拟的,“厕友”是匿名的,对他人的伤害却是实实在在的。暴露个人私密信息、杜撰假消息侮辱他人、相互煽动仇恨和暴力,损害的是他人正当权益,伤害的是社会文明风气。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网络厕所”的关注者、投稿者和被“挂”者中,有不少是未成年人。各种污言秽语玷污童真,扭曲三观,甚至有未成年人被“挂厕”,导致悲剧发生。

  “网络厕所”寄存在网络空间,难道平台和监管部门向来无从觉察?如果“网络厕所”游离在监管之外,岂不成了网暴的庇护所?给“网络厕所”文化消毒,势在必行。平台要进一步落实网络实名制,并根据“网络厕所”中的用语习惯不断增强辨别和审核能力;监管部门更要加强协同治理,亮出法律武器,让臭气熏天的网暴者无处遁形。

  清除“网络厕所”,是还网络空间清风正气,是为了让青少年免受网络污染,保护更多网民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网络厕所”,散发网暴臭气

2023-08-16 07:05 来源:北京晚报 李霞

  “我发在自己社交平台上的照片,莫名其妙被别人‘挂厕’了,对方发表了不少贬损我的言论,评论里也都是对我的人身攻击。”近期,不少网友仅仅因为一两句跟帖评论就遭遇“挂厕”辱骂,引起了公众对“网络厕所”这一现象的关注。

  据法治日报报道,所谓“挂厕”,是指当事人照片、行为或言论被网友投稿至社交平台的“厕所号”,亦称“网络厕所”;而“厕所号”是在二次元、追星族、游戏圈中较为流行的一类隔空喊话式账号,网友可以通过后台向该账号发送私信进行投稿,账号所有者再将投稿以匿名形式发出。“厕友”可以在“网络厕所”里大发牢骚,甚至将无名火引到无辜人身上。

  “网络厕所”可谓臭气熏天,或对普通人展开匿名人身攻击,或修出明星丑图诱导粉丝骂战,无不肆意妄为。据报道,有的“厕所号”运营者声称账号“仅是为当代重压力的年轻人提供一种新颖的放松途径”,打着放松的旗号就可以恶意中伤他人?“网络厕所”是虚拟的,“厕友”是匿名的,对他人的伤害却是实实在在的。暴露个人私密信息、杜撰假消息侮辱他人、相互煽动仇恨和暴力,损害的是他人正当权益,伤害的是社会文明风气。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网络厕所”的关注者、投稿者和被“挂”者中,有不少是未成年人。各种污言秽语玷污童真,扭曲三观,甚至有未成年人被“挂厕”,导致悲剧发生。

  “网络厕所”寄存在网络空间,难道平台和监管部门向来无从觉察?如果“网络厕所”游离在监管之外,岂不成了网暴的庇护所?给“网络厕所”文化消毒,势在必行。平台要进一步落实网络实名制,并根据“网络厕所”中的用语习惯不断增强辨别和审核能力;监管部门更要加强协同治理,亮出法律武器,让臭气熏天的网暴者无处遁形。

  清除“网络厕所”,是还网络空间清风正气,是为了让青少年免受网络污染,保护更多网民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