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网络厕所”污染“精神家园”

2023年08月15日 10:07   来源:南方日报   陆夷

  日前,关于“网络厕所”的相关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其中暴露出的网络空间肆无忌惮攻击他人、刻意诱导骂战引流等问题令人担忧。

  顾名思义,“网络厕所”是供网友发泄负面情绪,充斥着不良内容,如同一个脏乱厕所的虚拟空间。据调查,“网络厕所”的主要讨论对象,不仅包括明星艺人等社会公众人物,还有普通人、普通网友,并按照不同主题分为“穷人厕”“舍友吐槽厕”“容貌焦虑厕”“COS厕”等。其间,虽有恶俗黑话、谐音梗、代替词等“加密语言”,但难掩“高浓度”的网络戾气危害。

  无论本意是不是“向内抱怨”,可以看出,“网络厕所”这一特定空间由于充满了互撕攻击、谩骂吐脏,已经超出了合理用网、文明用网的范围,构成了对网络环境的污染,很容易成为滋生网络攻击、网络暴力的温床。例如,江门谭女士就反映,自己发在社交平台上的一组COS(角色扮演)照片莫名其妙被人“挂厕”,从而招致言语贬低和人身攻击。对待这种隐蔽性极强、社会危害极大的行为,万不能放任自流、掉以轻心。

  “网络厕所”之所以令人大跌眼镜,还在于其主要参与群体是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他们生理和心理尚未发育成熟,不良用网行为极易互相影响,不利于身心健康。再加上“网络厕所”文化披上游戏、追星、二次元等马甲,很容易误导未成年人,使之难以分辨。

  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网络空间才符合未成年人的根本利益。目前,我国未成年网民达1.83亿,一方面青少年“触网”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92.1%,另一方面,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在不断凸显,有害内容隐形变异、网络欺凌丛生等危害不可小觑。从连续三年部署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到拟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再到加快推动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为了未成年人“冲浪”安全,一系列真招实招频出之余,仍有一些乌烟瘴气的“网络死角”亟待进一步重视。

  网络是亿万未成年人的“精神家园”,不容“网络厕所”随意污染。当务之急是,要对“厕所号”问题比较集中的贴吧、频道、圈子、超话、小组等板块进行清理整治,必要时采取暂停更新、解散关闭等措施,坚决整治“网络厕所”的臭气。与此同时,压实平台责任,通过提高“厕所号”识别能力,强化恶俗黑话发现能力,开通违规账号平台举报通道等举措,最大限度为“精神家园”消毒杀菌,以强化治理力度,彰显保护温度。

  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是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必然要求。从长远来看,打扫干净“网络厕所”,还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协同发力,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从根子上引导青少年正确用网、文明用网。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莫让“网络厕所”污染“精神家园”

2023-08-15 10:07 来源:南方日报 陆夷

  日前,关于“网络厕所”的相关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其中暴露出的网络空间肆无忌惮攻击他人、刻意诱导骂战引流等问题令人担忧。

  顾名思义,“网络厕所”是供网友发泄负面情绪,充斥着不良内容,如同一个脏乱厕所的虚拟空间。据调查,“网络厕所”的主要讨论对象,不仅包括明星艺人等社会公众人物,还有普通人、普通网友,并按照不同主题分为“穷人厕”“舍友吐槽厕”“容貌焦虑厕”“COS厕”等。其间,虽有恶俗黑话、谐音梗、代替词等“加密语言”,但难掩“高浓度”的网络戾气危害。

  无论本意是不是“向内抱怨”,可以看出,“网络厕所”这一特定空间由于充满了互撕攻击、谩骂吐脏,已经超出了合理用网、文明用网的范围,构成了对网络环境的污染,很容易成为滋生网络攻击、网络暴力的温床。例如,江门谭女士就反映,自己发在社交平台上的一组COS(角色扮演)照片莫名其妙被人“挂厕”,从而招致言语贬低和人身攻击。对待这种隐蔽性极强、社会危害极大的行为,万不能放任自流、掉以轻心。

  “网络厕所”之所以令人大跌眼镜,还在于其主要参与群体是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他们生理和心理尚未发育成熟,不良用网行为极易互相影响,不利于身心健康。再加上“网络厕所”文化披上游戏、追星、二次元等马甲,很容易误导未成年人,使之难以分辨。

  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网络空间才符合未成年人的根本利益。目前,我国未成年网民达1.83亿,一方面青少年“触网”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92.1%,另一方面,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在不断凸显,有害内容隐形变异、网络欺凌丛生等危害不可小觑。从连续三年部署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到拟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再到加快推动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为了未成年人“冲浪”安全,一系列真招实招频出之余,仍有一些乌烟瘴气的“网络死角”亟待进一步重视。

  网络是亿万未成年人的“精神家园”,不容“网络厕所”随意污染。当务之急是,要对“厕所号”问题比较集中的贴吧、频道、圈子、超话、小组等板块进行清理整治,必要时采取暂停更新、解散关闭等措施,坚决整治“网络厕所”的臭气。与此同时,压实平台责任,通过提高“厕所号”识别能力,强化恶俗黑话发现能力,开通违规账号平台举报通道等举措,最大限度为“精神家园”消毒杀菌,以强化治理力度,彰显保护温度。

  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是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必然要求。从长远来看,打扫干净“网络厕所”,还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协同发力,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从根子上引导青少年正确用网、文明用网。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