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拿什么帮孩子挡住整形的诱惑

2023年08月11日 07: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马青

  医美整形正在年轻化、低龄化。根据某医美平台《2022年医美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岁以下的消费者占比已经达到11.12%。也就是说,从年龄层次来看,医美消费正在不断“下沉”。尤其是在暑假,充足的手术恢复期以及一些低价营销手段,着实吸引了不少未成年人踏进医美整形机构。据央广网报道,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家长及未成年消费者,应理性看待医美效果,不可忽略风险性,更不要一味求美或盲目效仿明星网红冲动消费。

  市场有趋利性,医美领域也不例外,面对未成年人市场这片蓝海,一些商家推出了各种有针对性的营销方式,以“平价医美”“1元体验”等方式套路消费者。年轻人财力不足怎么办?消费贷跟上。这些机构会同一些贷款平台合作,以利息优惠、分期付款的方式,让年轻人透支未来。更糟糕的是,医美整形就像一个自动运转的传送带,踏上去就不容易下来。

  社交媒体上,各种打着“真实体验”“种草拔草”标签的文章或视频,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那些美丑胖瘦间的反差,那些由自卑到自信的变化,成年人尚且难以自持,未成年人拿什么抵挡诱惑?

  要不要像禁止未成年人文身一样,在未成年人和医美之间也竖起一道屏障?其实,医美整形比文身复杂得多,文身不是刚需,医美整形却有可能是以身心治疗为目的,比如正畸、治疗唇裂和烧伤烫伤等。不加区分地一概反对,未免有些粗暴。对此,往年有人大代表呼吁,在法律层面上,对未成年人医美整形项目做细化区分,允许治疗性的整形项目,限制非治疗性的整形需求。类似的建言是否可行,可以进一步展开公共讨论。

  在未成年人前面,父母是第一道保护墙。《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未经监护人同意,不得为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医疗美容项目。但是也要看到,在现实操作中,这一要求很容易用各种变通方式绕过。比如,有的不需要监护人到场,用户口本代替就可以,有的只需要出具文字或录音证明。这样一来,如何防范造假就成了一道难题。对此,有必要加强对医美机构的监管,要求其针对知情同意权,制定更细致的管理规定与核查制度。

  面对更易受伤的未成年人,不妨在执法和监管上多用一些心。对那些淡化风险、夸张宣传的医美广告,如果违反广告法就该重点处罚,而平台对那些虚构故事写软文的博主,也应该毫不手软,该封禁就封禁。

  当然,再严格的法律要求,也未必能阻止所有的非理性行为。若不能消解社会普遍存在的容貌焦虑,未成年人沉浸其间,难免受到影响。事实证明,高度容貌焦虑的个体,通常伴随的是更低的自尊水平,更高的自我排斥和羞耻感。这种心理上的“我不行”,很可能比真实相貌的美丑度更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当孩子试图整形变美的时候,或许更该探究一下他们内心真正的阴影是什么,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拿什么帮孩子挡住整形的诱惑

2023-08-11 07: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马青

  医美整形正在年轻化、低龄化。根据某医美平台《2022年医美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岁以下的消费者占比已经达到11.12%。也就是说,从年龄层次来看,医美消费正在不断“下沉”。尤其是在暑假,充足的手术恢复期以及一些低价营销手段,着实吸引了不少未成年人踏进医美整形机构。据央广网报道,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家长及未成年消费者,应理性看待医美效果,不可忽略风险性,更不要一味求美或盲目效仿明星网红冲动消费。

  市场有趋利性,医美领域也不例外,面对未成年人市场这片蓝海,一些商家推出了各种有针对性的营销方式,以“平价医美”“1元体验”等方式套路消费者。年轻人财力不足怎么办?消费贷跟上。这些机构会同一些贷款平台合作,以利息优惠、分期付款的方式,让年轻人透支未来。更糟糕的是,医美整形就像一个自动运转的传送带,踏上去就不容易下来。

  社交媒体上,各种打着“真实体验”“种草拔草”标签的文章或视频,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那些美丑胖瘦间的反差,那些由自卑到自信的变化,成年人尚且难以自持,未成年人拿什么抵挡诱惑?

  要不要像禁止未成年人文身一样,在未成年人和医美之间也竖起一道屏障?其实,医美整形比文身复杂得多,文身不是刚需,医美整形却有可能是以身心治疗为目的,比如正畸、治疗唇裂和烧伤烫伤等。不加区分地一概反对,未免有些粗暴。对此,往年有人大代表呼吁,在法律层面上,对未成年人医美整形项目做细化区分,允许治疗性的整形项目,限制非治疗性的整形需求。类似的建言是否可行,可以进一步展开公共讨论。

  在未成年人前面,父母是第一道保护墙。《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未经监护人同意,不得为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医疗美容项目。但是也要看到,在现实操作中,这一要求很容易用各种变通方式绕过。比如,有的不需要监护人到场,用户口本代替就可以,有的只需要出具文字或录音证明。这样一来,如何防范造假就成了一道难题。对此,有必要加强对医美机构的监管,要求其针对知情同意权,制定更细致的管理规定与核查制度。

  面对更易受伤的未成年人,不妨在执法和监管上多用一些心。对那些淡化风险、夸张宣传的医美广告,如果违反广告法就该重点处罚,而平台对那些虚构故事写软文的博主,也应该毫不手软,该封禁就封禁。

  当然,再严格的法律要求,也未必能阻止所有的非理性行为。若不能消解社会普遍存在的容貌焦虑,未成年人沉浸其间,难免受到影响。事实证明,高度容貌焦虑的个体,通常伴随的是更低的自尊水平,更高的自我排斥和羞耻感。这种心理上的“我不行”,很可能比真实相貌的美丑度更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当孩子试图整形变美的时候,或许更该探究一下他们内心真正的阴影是什么,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