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推动消费和投资同时发力

2023年08月09日 07:16   来源:证券日报   王 文

  当前,在进一步落实促进消费相关措施的同时,应加大力度鼓励投资。投资可以直接拉动就业,通过扩大生产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提升消费能力,进一步拉动经济良性循环。

  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离不开投资的基础作用。从生产端来看,投资可以增加生产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量。通过增加供应,产品的价格下降、质量提升,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从消费端来看,投资的增加往往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扩张,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就业机会增加,劳动者的收入随之增加,消费能力自然会得到相应地提升。并且消费市场主导型的投资也可以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体验。例如,投资可以用于改善商业区的设施和服务,提升购物体验,增加消费者的满意度,从而促进更多的消费,使得投资与消费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为实现投资对经济的牵引作用,应活跃资本市场,为各类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渠道。通过资本市场为相关优势行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融资支持,进而为投资者提供长期回报,实现企业有资金、居民有收入的螺旋形复苏。

  资本市场不仅是经济的晴雨表,同样也是信心的晴雨表,更是收入和财富的晴雨表。加快全面注册制改革,高质量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不断撬动中高收入阶层的参与度,有助于通过投资的复苏引导社会信心的复苏,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进一步完善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在民间投资方面,主要是优化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提供资金支持。外商投资方面,加快自贸试验区引资政策的复制推广,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推动继续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

  建议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促进企业融资的良性循环。对企业而言,继续落实中央近年来关于“税收减免”和“取消或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要求,为其提供更多的财务支持和激励,进一步增加投资者的回报预期,形成企业融资和项目投资的良性循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企业等提供政策支持和优惠待遇,激励企业加大投资和创新。对个人而言,在资本市场建立一系列便捷渠道、推出多样化的投资组合产品来提高居民的投资参与度,稳定老的投资者、增加新的投资者,出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资支持政策,不断为资本市场拓宽发展空间。

  二是加大对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清理力度,重点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尤其是过去三年特殊时期,一些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拖欠应收账款、签约项目等,应作为重点抓紧清欠。《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已要求审计部门接受民营企业反映的欠款线索,加强审计监督,应抓好落实。

  三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项目和重点领域的投资。要落实好《通知》的要求,在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中,选取具有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项目,形成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重大项目清单。要完善政策,加强政府、国企与社会资本合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资本投资者来运营和管理一些公共项目和重点领域,提高社会资本的参与度。

  四是放宽跨境资金的准入门槛,并出台离境税等相关税收政策,从制度层面提升本国资产升值预期,将大额资金留在国内项目和市场。同时,鼓励外资与内资形成合力,提升投资质量,分担投资风险。引导外资积极开展包括新基建、新能源、新产业等领域投资,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法律、金融、人才等方面的配套支持,帮助外资企业更好地在中国市场开展投资。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推动消费和投资同时发力

2023-08-09 07:16 来源:证券日报 王 文

  当前,在进一步落实促进消费相关措施的同时,应加大力度鼓励投资。投资可以直接拉动就业,通过扩大生产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提升消费能力,进一步拉动经济良性循环。

  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离不开投资的基础作用。从生产端来看,投资可以增加生产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量。通过增加供应,产品的价格下降、质量提升,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从消费端来看,投资的增加往往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扩张,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就业机会增加,劳动者的收入随之增加,消费能力自然会得到相应地提升。并且消费市场主导型的投资也可以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体验。例如,投资可以用于改善商业区的设施和服务,提升购物体验,增加消费者的满意度,从而促进更多的消费,使得投资与消费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为实现投资对经济的牵引作用,应活跃资本市场,为各类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渠道。通过资本市场为相关优势行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融资支持,进而为投资者提供长期回报,实现企业有资金、居民有收入的螺旋形复苏。

  资本市场不仅是经济的晴雨表,同样也是信心的晴雨表,更是收入和财富的晴雨表。加快全面注册制改革,高质量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不断撬动中高收入阶层的参与度,有助于通过投资的复苏引导社会信心的复苏,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进一步完善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在民间投资方面,主要是优化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提供资金支持。外商投资方面,加快自贸试验区引资政策的复制推广,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推动继续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

  建议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促进企业融资的良性循环。对企业而言,继续落实中央近年来关于“税收减免”和“取消或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要求,为其提供更多的财务支持和激励,进一步增加投资者的回报预期,形成企业融资和项目投资的良性循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企业等提供政策支持和优惠待遇,激励企业加大投资和创新。对个人而言,在资本市场建立一系列便捷渠道、推出多样化的投资组合产品来提高居民的投资参与度,稳定老的投资者、增加新的投资者,出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资支持政策,不断为资本市场拓宽发展空间。

  二是加大对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清理力度,重点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尤其是过去三年特殊时期,一些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拖欠应收账款、签约项目等,应作为重点抓紧清欠。《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已要求审计部门接受民营企业反映的欠款线索,加强审计监督,应抓好落实。

  三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项目和重点领域的投资。要落实好《通知》的要求,在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中,选取具有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项目,形成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重大项目清单。要完善政策,加强政府、国企与社会资本合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资本投资者来运营和管理一些公共项目和重点领域,提高社会资本的参与度。

  四是放宽跨境资金的准入门槛,并出台离境税等相关税收政策,从制度层面提升本国资产升值预期,将大额资金留在国内项目和市场。同时,鼓励外资与内资形成合力,提升投资质量,分担投资风险。引导外资积极开展包括新基建、新能源、新产业等领域投资,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法律、金融、人才等方面的配套支持,帮助外资企业更好地在中国市场开展投资。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