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缺斤短两”挂黄牌30天,警示商家也提醒了消费者

2023年08月02日 07:18   来源:红网   丁家发

  在海南三亚,一些菜市场商家的摊位前,被张贴了比较显眼的“缺斤短两黄牌警告”。消费者发现,表面上看这些商家比较淡定,其实心里已经崩溃,因为他们的摊位前根本就没有消费者采购。三亚市市场监督部门表示:“缺斤短两黄牌警告”必须挂满30天。(7月31日 大象新闻)

  黑心商家“缺斤短两”现象,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缺斤短两”就像牛皮癣一样,成为难以根治的市场“恶瘤”。海南三亚针对菜市场“短斤少两”行为,“缺斤短两黄牌警告”必须挂满30天,不仅警示了商家,也提醒了消费者。笔者认为,此做法让黑心商家无立足之地,可以有效遏制“缺斤短两”行为。

  一些黑心商家为了赚取更多经济利润,或使用不合格电子秤等计量器具,或做手脚破坏电子秤等计量器具精准度,或以掺杂掺假等手段,做出“缺斤短两”违法行为。而且,黑心商家还常常以略低于市场价来吸引消费者,但通过“缺斤短两”后,实际价格往往又比市场价高出不少。对此,消费者深恶痛绝,但又防不胜防。一方面,标以低价却“缺斤短两”,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涉嫌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缺斤短两”属于典型的消费欺诈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因此,对“缺斤短两”施以重拳整治很有必要。

  现实生活中,“缺斤短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消费者常常蒙在鼓里却不知情。即使回家后发现“缺斤短两”被坑,由于怕麻烦或说不清道不明,真正与黑心商家较真的消费者很少。这种情形,在客观上纵容了商家的“短斤少两”行为。而大多数情况下,对“缺斤短两”行为的处置,市场监督部门要么责令商家补足斤两,要么给予少量的罚款处罚,很难起到震慑和警示教育作用。一些商家为了谋取更多的不义之财,就是屡犯不改。

  此次,海南三亚整治菜市场“缺斤短两”,在商家的摊位前,张贴比较显眼的“缺斤短两黄牌警告”,还规定必须挂满30天。此举对商家来说,表面淡定内心崩溃,不仅被“黄牌警告”脸上无光,而且挂满30天的较长时间,能让消费者“家喻户晓”,谁还愿意在此商家处购物呢?可以说,有了这样的“坏名声”,将使得商家遭遇市场“滑铁卢”而惨淡经营,比罚款等处罚还要痛苦,甚至最终可能因亏损而关门大吉。商家在利弊权衡之下,为了不至于因小失大而丢掉谋生的“饭碗”,就不敢再“缺斤短两”,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了。

  “坏名声”就该多亮亮相,“缺斤短两黄牌警告”30天,对商家形成了无形的约束力,不失为市场管理的创新之举,值得借鉴和推广。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缺斤短两”挂黄牌30天,警示商家也提醒了消费者

2023-08-02 07:18 来源:红网 丁家发

  在海南三亚,一些菜市场商家的摊位前,被张贴了比较显眼的“缺斤短两黄牌警告”。消费者发现,表面上看这些商家比较淡定,其实心里已经崩溃,因为他们的摊位前根本就没有消费者采购。三亚市市场监督部门表示:“缺斤短两黄牌警告”必须挂满30天。(7月31日 大象新闻)

  黑心商家“缺斤短两”现象,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缺斤短两”就像牛皮癣一样,成为难以根治的市场“恶瘤”。海南三亚针对菜市场“短斤少两”行为,“缺斤短两黄牌警告”必须挂满30天,不仅警示了商家,也提醒了消费者。笔者认为,此做法让黑心商家无立足之地,可以有效遏制“缺斤短两”行为。

  一些黑心商家为了赚取更多经济利润,或使用不合格电子秤等计量器具,或做手脚破坏电子秤等计量器具精准度,或以掺杂掺假等手段,做出“缺斤短两”违法行为。而且,黑心商家还常常以略低于市场价来吸引消费者,但通过“缺斤短两”后,实际价格往往又比市场价高出不少。对此,消费者深恶痛绝,但又防不胜防。一方面,标以低价却“缺斤短两”,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涉嫌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缺斤短两”属于典型的消费欺诈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因此,对“缺斤短两”施以重拳整治很有必要。

  现实生活中,“缺斤短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消费者常常蒙在鼓里却不知情。即使回家后发现“缺斤短两”被坑,由于怕麻烦或说不清道不明,真正与黑心商家较真的消费者很少。这种情形,在客观上纵容了商家的“短斤少两”行为。而大多数情况下,对“缺斤短两”行为的处置,市场监督部门要么责令商家补足斤两,要么给予少量的罚款处罚,很难起到震慑和警示教育作用。一些商家为了谋取更多的不义之财,就是屡犯不改。

  此次,海南三亚整治菜市场“缺斤短两”,在商家的摊位前,张贴比较显眼的“缺斤短两黄牌警告”,还规定必须挂满30天。此举对商家来说,表面淡定内心崩溃,不仅被“黄牌警告”脸上无光,而且挂满30天的较长时间,能让消费者“家喻户晓”,谁还愿意在此商家处购物呢?可以说,有了这样的“坏名声”,将使得商家遭遇市场“滑铁卢”而惨淡经营,比罚款等处罚还要痛苦,甚至最终可能因亏损而关门大吉。商家在利弊权衡之下,为了不至于因小失大而丢掉谋生的“饭碗”,就不敢再“缺斤短两”,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了。

  “坏名声”就该多亮亮相,“缺斤短两黄牌警告”30天,对商家形成了无形的约束力,不失为市场管理的创新之举,值得借鉴和推广。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