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在深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中加强艺考培训规范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艺考培训规范管理作出全面部署,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和健康。
“双减”政策出台之后,学科类培训有了“紧箍咒”,但一些非学科类培训却趁“虚”而入:肆意涨价、制造焦虑、虚假宣传……尤其是面对艺考热,有的培训机构直接或间接地暗示考级证书和竞赛结果会对学生升学有帮助,忽悠家长和学生“拿钱买证”;有的通过夸大机构的师资力量和培训效果来吸引更多学生报名;有的与相关招考老师暗中勾结,假借上课、辅导等名义进行舞弊;甚至还有个别居心不良者利用学生渴望进入心仪大学的心理,以帮助面试、备考为借口,图谋不轨。乱象纷纷,令很多家长和学生备受困扰。
面对野蛮生长的艺考培训,相关部门多次出手进行规范。去年10月,教育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部署开展艺考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向艺考培训乱象“亮剑”。在此基础上,《通知》进一步提出要加强从业人员管理,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在职教职工、参与相关专业省级统考和高校校考命题、评分专家不得参与机构的培训活动。规范培训宣传招生秩序,严禁机构虚假营销宣传、炒作考试录取结果,严禁机构与学校在职教职员工勾连获取培训生源、组织考试作弊、干扰考试秩序。这些针对性极强的举措,完善了艺考培训的监管机制,成效可期。
四部门联手深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是为了让艺考培训不再野蛮生长。作为家长也要认识到,“双减”是让孩子们回归生活,获得多元成长。让孩子接受一些艺术类培训是一种美育,也能挖掘孩子的潜能,对孩子的成长很有益处,但专业艺术这条路并不好走,既需要天赋,更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巨大的投入,不能将其视作升学的“终南捷径”。家长脑子不发热,艺考培训的“虚火”才能真正降下去。
一言以蔽之,非学科类培训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对于满足中小学生的多样学习需求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学生参与这类培训应该出于兴趣爱好,而不是为了升学等功利性目的。唯有相关各方一起发力,才能让非学科类培训回归到关注学生兴趣、素养的培训定位。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