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规范“生鲜灯”使用,还食品“庐山真面目”

2023年07月25日 07:29   来源:红网   吴睿鸫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公布《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办法》针对群众反映“生鲜灯”误导消费者问题,增加对销售场所照明等设施的设置和使用要求。(7月23日 中国新闻网)

  消费者苦“生鲜灯”久矣。所谓“生鲜灯”是指,通过调整光照颜色,使生鲜食品看起来更“新鲜”,更具“卖相”的一种灯具。近年来,“生鲜灯”几乎成为各大商店超市、生鲜市场上的“标配”。

  不少人知道,经“生鲜灯”过滤“美颜”后,原本颜色发白的猪肉,经暖红色灯光照射,变得亮眼夺目;西瓜上方安装红色灯,西瓜瓜瓤变得颜色红润,让人垂涎三尺;蔬菜在绿色、白色灯光照射下,显得光鲜水灵……但一旦回到自然光或接近自然光的灯具下,消费者购买的这些商品,立马会原形毕露,黯然失色。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针对群众反映“生鲜灯”误导消费者顽疾,此次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办法》,特别增加了对销售场所照明等设施的设置和使用要求。《办法》中第七条明确提出,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

  生鲜类食品非同一般的商品,关系着食品安全,关乎着普通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对“生鲜灯”划出监管“红线”,进行强力规范,能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商品的实际质量与表明的质量状况相符;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这意味着,对“生鲜灯”滥用现象进行合理纠偏,不仅能扭转消费者选购生鲜商品时不再被屡屡误导,更为重要的是,也能还食品“庐山真面目”。

  必须看到,《办法》旨在规范“生鲜灯”使用,而不是将其“一棍子打死”。事实上,不少商家使用照明等设施,并非想遮蔽生鲜食品的缺陷,而是希望能营造一个良好购物氛围。像红光搭配冷白光的猪肉灯,能够“照出肉鲜嫩”;红光搭配暖白光的熟食灯,能够让“熟食显可口”;如果是卖披萨,用淡黄的灯光……这么说来,商家合理使用灯光,既能让食品的颜色显得更好,从营销学上来讲,也能激起人们的食欲,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规范“生鲜灯”使用,还食品“真面目”,关键在于《办法》落地生根。首先,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灯具生产、使用方面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从根源上杜绝影响消费者感官认知的“生鲜灯”流入市场;其次,明确责任主体,通过日常监管排查,强化对违规照明设备处罚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利用灯光为生鲜食品“遮丑”现象。此外,利用网络、短视频等形式,加强科普宣传,适时发布消费警示,全面提高广大消费者在购买生鲜食品辨别能力。

  当然,作为商家,更要树立“诚信为本”经营理念,主动放弃依靠灯光“扮靓”商品,选择合适、规范的光源,还商品以“真面目”,从而让消费者放心、大胆地消费。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规范“生鲜灯”使用,还食品“庐山真面目”

2023-07-25 07:29 来源:红网 吴睿鸫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公布《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办法》针对群众反映“生鲜灯”误导消费者问题,增加对销售场所照明等设施的设置和使用要求。(7月23日 中国新闻网)

  消费者苦“生鲜灯”久矣。所谓“生鲜灯”是指,通过调整光照颜色,使生鲜食品看起来更“新鲜”,更具“卖相”的一种灯具。近年来,“生鲜灯”几乎成为各大商店超市、生鲜市场上的“标配”。

  不少人知道,经“生鲜灯”过滤“美颜”后,原本颜色发白的猪肉,经暖红色灯光照射,变得亮眼夺目;西瓜上方安装红色灯,西瓜瓜瓤变得颜色红润,让人垂涎三尺;蔬菜在绿色、白色灯光照射下,显得光鲜水灵……但一旦回到自然光或接近自然光的灯具下,消费者购买的这些商品,立马会原形毕露,黯然失色。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针对群众反映“生鲜灯”误导消费者顽疾,此次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办法》,特别增加了对销售场所照明等设施的设置和使用要求。《办法》中第七条明确提出,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

  生鲜类食品非同一般的商品,关系着食品安全,关乎着普通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对“生鲜灯”划出监管“红线”,进行强力规范,能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商品的实际质量与表明的质量状况相符;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这意味着,对“生鲜灯”滥用现象进行合理纠偏,不仅能扭转消费者选购生鲜商品时不再被屡屡误导,更为重要的是,也能还食品“庐山真面目”。

  必须看到,《办法》旨在规范“生鲜灯”使用,而不是将其“一棍子打死”。事实上,不少商家使用照明等设施,并非想遮蔽生鲜食品的缺陷,而是希望能营造一个良好购物氛围。像红光搭配冷白光的猪肉灯,能够“照出肉鲜嫩”;红光搭配暖白光的熟食灯,能够让“熟食显可口”;如果是卖披萨,用淡黄的灯光……这么说来,商家合理使用灯光,既能让食品的颜色显得更好,从营销学上来讲,也能激起人们的食欲,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规范“生鲜灯”使用,还食品“真面目”,关键在于《办法》落地生根。首先,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灯具生产、使用方面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从根源上杜绝影响消费者感官认知的“生鲜灯”流入市场;其次,明确责任主体,通过日常监管排查,强化对违规照明设备处罚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利用灯光为生鲜食品“遮丑”现象。此外,利用网络、短视频等形式,加强科普宣传,适时发布消费警示,全面提高广大消费者在购买生鲜食品辨别能力。

  当然,作为商家,更要树立“诚信为本”经营理念,主动放弃依靠灯光“扮靓”商品,选择合适、规范的光源,还商品以“真面目”,从而让消费者放心、大胆地消费。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