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郭丽岩:加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2023年07月25日 06:5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向常态化运行轨道回归,无论是与过往三年比较,还是与其他经济体横向比较,5.5%都是相对较快的经济增速。在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我国能够取得这样的经济运行绩效实属不易。

  从需求结构看,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去年明显提升,特别是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达到77.2%。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以来,餐饮、衣着、出行、文旅、康养等消费加快恢复,推动相关行业升至高景气区间,营收和利润有明显改善。今年以来,“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加快实施,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相关重点领域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量增质优,尤其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5%,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4.4%,有效发挥了优化供给结构的作用,有力支撑了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和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发挥了推动经济恢复的重要作用,生活服务业品质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同时,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势头和动能更足了,航空航天、船舶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屡有突破,大飞机C919交付商用,空间站建设全面提速,造船业新接订单量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超过70%。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等产品产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带动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上半年,工业企业利润的行业结构不断改善,其中装备制造业成为利润改善最为亮眼的行业板块,其展现的是我国产业门类齐全、系统配套能力强的综合竞争优势。

  总体来看,上半年经济整体回升,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活力迸发,为实现全年预期增长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明显提升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成色。

  客观而言,当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运行的恢复期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要辩证看待个别宏观经济数据的阶段性、暂时性波动。一是受去年同期的高基数叠加今年以来国际能源价格快速回落、国内猪肉价格下降、车企降价促销等因素影响,物价出现阶段性低位运行的情况。预计随着需求进一步恢复,市场循环加快畅通,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的趋势将逐步体现到物价上,物价涨幅有望回归合理水平。二是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企稳态势,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不同程度收窄,销售额由降转升。房地产市场属于阶段性调整,随着刚性和改善性合理住房需求有序释放,将带动居住类消费和投资改善,有望逐步走稳。

  展望下半年,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需要以自身最大确定性抵御外部不确定性,为此,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增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尤为关键。一是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快落实已出台的政策举措,充分释放政策的综合效能。深入推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总体部署和近期举措,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营造更加公平顺畅的市场准入环境。二是在“锻长、补短”方面集中发力,加快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创新动能持续迸发,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范围,持续优化节能降碳政策体系,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三是优化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机制,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供需互促、产销衔接,着力稳定大宗消费、促进汽车消费和电子产品消费、拓展农村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四是着力降低实体经济运行的显性和隐性成本,协同推进降本增效和转型升级。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加大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提质增效力度,助力企业恢复元气,增强投资能力和信心。五是坚持底线思维,健全多层次风险监测体系,妥善处置化解相关领域风险苗头,提升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尤其是针对不利天气等因素,压实安全生产和能源保供责任。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郭丽岩)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郭丽岩:加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2023-07-25 06:5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向常态化运行轨道回归,无论是与过往三年比较,还是与其他经济体横向比较,5.5%都是相对较快的经济增速。在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我国能够取得这样的经济运行绩效实属不易。

  从需求结构看,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去年明显提升,特别是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达到77.2%。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以来,餐饮、衣着、出行、文旅、康养等消费加快恢复,推动相关行业升至高景气区间,营收和利润有明显改善。今年以来,“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加快实施,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相关重点领域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量增质优,尤其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5%,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4.4%,有效发挥了优化供给结构的作用,有力支撑了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和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发挥了推动经济恢复的重要作用,生活服务业品质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同时,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势头和动能更足了,航空航天、船舶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屡有突破,大飞机C919交付商用,空间站建设全面提速,造船业新接订单量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超过70%。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等产品产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带动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上半年,工业企业利润的行业结构不断改善,其中装备制造业成为利润改善最为亮眼的行业板块,其展现的是我国产业门类齐全、系统配套能力强的综合竞争优势。

  总体来看,上半年经济整体回升,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活力迸发,为实现全年预期增长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明显提升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成色。

  客观而言,当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运行的恢复期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要辩证看待个别宏观经济数据的阶段性、暂时性波动。一是受去年同期的高基数叠加今年以来国际能源价格快速回落、国内猪肉价格下降、车企降价促销等因素影响,物价出现阶段性低位运行的情况。预计随着需求进一步恢复,市场循环加快畅通,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的趋势将逐步体现到物价上,物价涨幅有望回归合理水平。二是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企稳态势,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不同程度收窄,销售额由降转升。房地产市场属于阶段性调整,随着刚性和改善性合理住房需求有序释放,将带动居住类消费和投资改善,有望逐步走稳。

  展望下半年,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需要以自身最大确定性抵御外部不确定性,为此,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增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尤为关键。一是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快落实已出台的政策举措,充分释放政策的综合效能。深入推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总体部署和近期举措,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营造更加公平顺畅的市场准入环境。二是在“锻长、补短”方面集中发力,加快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创新动能持续迸发,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范围,持续优化节能降碳政策体系,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三是优化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机制,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供需互促、产销衔接,着力稳定大宗消费、促进汽车消费和电子产品消费、拓展农村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四是着力降低实体经济运行的显性和隐性成本,协同推进降本增效和转型升级。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加大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提质增效力度,助力企业恢复元气,增强投资能力和信心。五是坚持底线思维,健全多层次风险监测体系,妥善处置化解相关领域风险苗头,提升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尤其是针对不利天气等因素,压实安全生产和能源保供责任。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郭丽岩)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