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博物馆需要什么样的讲解

2023年07月21日 08:10   来源:人民日报   施芳

  暑假来临,博物馆研学渐成热潮,逛博物馆、看展览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然而,不少人参观博物馆时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烦恼:有的拿着话筒大声讲解,导致展厅十分喧闹;有的将重点文物展柜团团包围,导致其他观众难见展品;有的讲解,听上去很热闹,却夹杂着毫无来由的戏说、杜撰。

  历史需要敬畏,讲解要有章法。规范讲解活动,既有助于保持井然有序的观展秩序,又有助于传播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知识和观点。与此同时,博物馆如何更好地提供讲解服务,也值得深思。

  讲解应着力挖掘文物丰富的内涵,用生动的故事吸引人、感染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千年鎏金铜蚕,见证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曾侯乙编钟,体现开放包容、和而不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交融……人们走进博物馆,不仅期待邂逅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更希望了解背后厚重的历史、生动的故事。讲解是连接文物和大众的重要途径。通过引人入胜的讲解吸引观众走近历史、感受文化,充分体现了博物馆在收藏、展示功能之外,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重要作用。

  讲解需因人施讲,让观众听得懂、喜欢听、记得住。截至2022年,我国备案博物馆达6565家。去年,全国博物馆举办线下展览3.4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千人一稿”无法满足观众的观展需求,“照本宣科”更难以激发观众的兴趣。为不同团体制定个性化讲解方案、了解孩子的语言特点、根据观众意见对讲解词进行创新和完善……国家博物馆第一代讲解员齐吉祥视观众为“衣食父母”,真诚地对待每一位观众,讲解词常讲常新,因此赢得了不同年龄段、各行各业观众的喜爱。

  加大创新力度,为观众提供多样的讲解服务。当下,博物馆讲解服务与观众旺盛的需求之间仍存在不小的缺口。在维持博物馆参观秩序和开放讲解的问题上,已经有一些有益探索。2022年,北京市文物局发布关于规范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社会团体及个人在博物馆内开展讲解服务要经过考核、培训,博物馆将建立白名单,对考核通过者进行规范管理。此外,智能语音导览、虚拟讲解、线上讲解等数字化方式,也能更好满足观众需求。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发挥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的作用,提供更好的讲解服务,帮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是文化惠民的体现,也是文化育人的使命所在。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博物馆需要什么样的讲解

2023-07-21 08:10 来源:人民日报 施芳

  暑假来临,博物馆研学渐成热潮,逛博物馆、看展览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然而,不少人参观博物馆时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烦恼:有的拿着话筒大声讲解,导致展厅十分喧闹;有的将重点文物展柜团团包围,导致其他观众难见展品;有的讲解,听上去很热闹,却夹杂着毫无来由的戏说、杜撰。

  历史需要敬畏,讲解要有章法。规范讲解活动,既有助于保持井然有序的观展秩序,又有助于传播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知识和观点。与此同时,博物馆如何更好地提供讲解服务,也值得深思。

  讲解应着力挖掘文物丰富的内涵,用生动的故事吸引人、感染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千年鎏金铜蚕,见证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曾侯乙编钟,体现开放包容、和而不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交融……人们走进博物馆,不仅期待邂逅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更希望了解背后厚重的历史、生动的故事。讲解是连接文物和大众的重要途径。通过引人入胜的讲解吸引观众走近历史、感受文化,充分体现了博物馆在收藏、展示功能之外,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重要作用。

  讲解需因人施讲,让观众听得懂、喜欢听、记得住。截至2022年,我国备案博物馆达6565家。去年,全国博物馆举办线下展览3.4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千人一稿”无法满足观众的观展需求,“照本宣科”更难以激发观众的兴趣。为不同团体制定个性化讲解方案、了解孩子的语言特点、根据观众意见对讲解词进行创新和完善……国家博物馆第一代讲解员齐吉祥视观众为“衣食父母”,真诚地对待每一位观众,讲解词常讲常新,因此赢得了不同年龄段、各行各业观众的喜爱。

  加大创新力度,为观众提供多样的讲解服务。当下,博物馆讲解服务与观众旺盛的需求之间仍存在不小的缺口。在维持博物馆参观秩序和开放讲解的问题上,已经有一些有益探索。2022年,北京市文物局发布关于规范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社会团体及个人在博物馆内开展讲解服务要经过考核、培训,博物馆将建立白名单,对考核通过者进行规范管理。此外,智能语音导览、虚拟讲解、线上讲解等数字化方式,也能更好满足观众需求。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发挥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的作用,提供更好的讲解服务,帮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是文化惠民的体现,也是文化育人的使命所在。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