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觉得INFP很可怕?莫用标签去定义每个独特个体

2023年07月19日 07:26   来源:红网   周梓涵

  近日,词条“觉得INFP很可怕”冲上微博热搜,INFP人格类型成为话题讨论的中心,“他们会因为某件事或某种感觉而一声不吭地离开”“他们会突然做出一个震碎所有人的决定”等等对于INFP人格特质的讨论,引发很多人的共鸣,但也带来了一定的争议。

  MBTI作为新型网络社交名片,能够有效传播部分社交信息,但显然它不应被视作衡量一个人的全部标准,我们真正想要交流、试图理解的,仍旧是符号下的个体。

  社交媒体平台对于MBTI及其各种变体的讨论,某种程度上已超越了它作为一种自我报告式性格评估工具的用途。人们加入各自人格的网络社群,分享自身经历,互相疗愈创伤或者探讨自我价值,还有很多网友基于MBTI解构日常生活,对图片、表情包、网络用语进行二次创作,以“为I做E,成年人的最高礼遇”为典型的“MBTI梗”让大家会心一笑。一些对热门人格类型的探讨也成为MBTI经久不衰的话题,比如数次登上热搜的INFP人格类型,就被赋予“流泪猫猫头”等代称。

  互联网世界有它独有的社交逻辑,昵称、头像、个人简介所传达出的信息毕竟有限,大家全然陌生,MBTI在其中扮演了快速建立联系和理解的桥梁,短短四个字母,可以传达出多元有效的信息,来帮助网友判断交流对象的特质。在INFP话题下参与讨论时,网友可能意识到这一人格类型通常表现出的敏感、细腻、哲学气质等等,对自己的说话风格和语气稍加变化。

  但也有声音不断提醒,MBTI的测试机制本身并不严谨,它不过是一种新“德尔斐神谕”,即巧妙采用泛化的、美好的描述来劝服人们相信。在自测过程中,人们会倾向于选择较为中立的答案,而维度判断结果也是简单的两极划分,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一段时间后再次测试会得出不一样人格类型的原因。它终归只是四个字母,在更加具体、更加隐私、更加涉及个人深层精神领域的方面,MBTI不能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参考。

  除此之外,“觉得INFP很可怕”这一词条引发热议的背后,也值得人们思考MBTI过度使用所带来的群体刻板印象问题。即便是有“元气小狗”之称的ENFP人格,也可能在某一段时间经历人生低估而踌躇不前,同样,即便是被吐槽“一声不吭远离社交”的INFP人格,也有想要进入深度亲密关系的时刻。“觉得INFP很可怕”这一热搜引起了大量网友的质疑,认为身边很多这一人格类型的朋友并不是这些言语所描述的模样。排斥或神化人格,将其进行好坏排序,只参与固定圈层的讨论、将个人好恶仅仅归因于MBTI都是缺乏理智的行为。

  从自身角度出发,过分强调某一人格类型的特质也可能造成人们的自我标签化,即根据特质的描述来为自己贴上标签。人们也许从不觉得自己的社交方式有问题,但在浏览了“觉得INFP很可怕”的探讨之后,难免联想到自身情况,认为自己有各种类型的社交障碍,潜在背负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长期发展甚至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社交压力。

  不论衍生出多少种玩法,MBTI都不过是一张社交名片罢了,过去的名片上会印出职务、年龄、住址,足以形成一个初步印象,但不会有人拿到名片之后就准确断言道:“原来你是这样的人啊!”MBTI固然可以简化交流过程,但我们的目光应始终放在递给我们这张名片的人身上,人的特质是复杂且难以捉摸的,与人的交流是有趣且充满可能的,真正尝试去理解一个人是十分不易但永远值得尝试的,这是社交的终极奥义,也是MBTI所无法替代的乐趣所在。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觉得INFP很可怕?莫用标签去定义每个独特个体

2023-07-19 07:26 来源:红网 周梓涵

  近日,词条“觉得INFP很可怕”冲上微博热搜,INFP人格类型成为话题讨论的中心,“他们会因为某件事或某种感觉而一声不吭地离开”“他们会突然做出一个震碎所有人的决定”等等对于INFP人格特质的讨论,引发很多人的共鸣,但也带来了一定的争议。

  MBTI作为新型网络社交名片,能够有效传播部分社交信息,但显然它不应被视作衡量一个人的全部标准,我们真正想要交流、试图理解的,仍旧是符号下的个体。

  社交媒体平台对于MBTI及其各种变体的讨论,某种程度上已超越了它作为一种自我报告式性格评估工具的用途。人们加入各自人格的网络社群,分享自身经历,互相疗愈创伤或者探讨自我价值,还有很多网友基于MBTI解构日常生活,对图片、表情包、网络用语进行二次创作,以“为I做E,成年人的最高礼遇”为典型的“MBTI梗”让大家会心一笑。一些对热门人格类型的探讨也成为MBTI经久不衰的话题,比如数次登上热搜的INFP人格类型,就被赋予“流泪猫猫头”等代称。

  互联网世界有它独有的社交逻辑,昵称、头像、个人简介所传达出的信息毕竟有限,大家全然陌生,MBTI在其中扮演了快速建立联系和理解的桥梁,短短四个字母,可以传达出多元有效的信息,来帮助网友判断交流对象的特质。在INFP话题下参与讨论时,网友可能意识到这一人格类型通常表现出的敏感、细腻、哲学气质等等,对自己的说话风格和语气稍加变化。

  但也有声音不断提醒,MBTI的测试机制本身并不严谨,它不过是一种新“德尔斐神谕”,即巧妙采用泛化的、美好的描述来劝服人们相信。在自测过程中,人们会倾向于选择较为中立的答案,而维度判断结果也是简单的两极划分,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一段时间后再次测试会得出不一样人格类型的原因。它终归只是四个字母,在更加具体、更加隐私、更加涉及个人深层精神领域的方面,MBTI不能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参考。

  除此之外,“觉得INFP很可怕”这一词条引发热议的背后,也值得人们思考MBTI过度使用所带来的群体刻板印象问题。即便是有“元气小狗”之称的ENFP人格,也可能在某一段时间经历人生低估而踌躇不前,同样,即便是被吐槽“一声不吭远离社交”的INFP人格,也有想要进入深度亲密关系的时刻。“觉得INFP很可怕”这一热搜引起了大量网友的质疑,认为身边很多这一人格类型的朋友并不是这些言语所描述的模样。排斥或神化人格,将其进行好坏排序,只参与固定圈层的讨论、将个人好恶仅仅归因于MBTI都是缺乏理智的行为。

  从自身角度出发,过分强调某一人格类型的特质也可能造成人们的自我标签化,即根据特质的描述来为自己贴上标签。人们也许从不觉得自己的社交方式有问题,但在浏览了“觉得INFP很可怕”的探讨之后,难免联想到自身情况,认为自己有各种类型的社交障碍,潜在背负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长期发展甚至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社交压力。

  不论衍生出多少种玩法,MBTI都不过是一张社交名片罢了,过去的名片上会印出职务、年龄、住址,足以形成一个初步印象,但不会有人拿到名片之后就准确断言道:“原来你是这样的人啊!”MBTI固然可以简化交流过程,但我们的目光应始终放在递给我们这张名片的人身上,人的特质是复杂且难以捉摸的,与人的交流是有趣且充满可能的,真正尝试去理解一个人是十分不易但永远值得尝试的,这是社交的终极奥义,也是MBTI所无法替代的乐趣所在。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