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讲好铸魂育人的“大思政课”

2023年07月07日 07:39   来源:人民日报   梁晴雪

  2017年,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我,第一次跟随上海交通大学“知·行”实践团,到西藏实地调研。当地党员、干部不畏艰苦、甘于奉献,让我深受触动。2020年留校工作后,我又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实践团多次进入雪域高原。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令我越发深刻地认识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才能更好启智润心、铸魂育人。

  走进社会,火热实践蕴含立德树人的丰厚养料。我带领同学们走出校园,把思政课堂搬到田埂、搬上雪山、搬向湖泊,通过高原微课、励志演讲、愿望清单等多元融合的研学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借助上海交大与西藏农牧学院的结对帮扶机制,我们创新教学方式,让实践团学生与藏族学生同上“大思政课”。可以说,植根在雪域高原的思政课,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唤醒了他们为家乡和国家奉献的奋斗之志。

  结合现实,奋斗之志才不会沦为空谈。近年来,在与雪域高原的结对互助实践项目中,学生既是参与者、体验者,也是贡献者、收获者。有学生表示,深刻感受到了各族同胞为当地发展付出的努力,更应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时代进步。聚焦现实、结合现实、深入现实,有助于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获得更加饱满的人生。

  投入实践,在知行合一中升华精神境界。学生通过专业课堂与思政课堂的结合,将专业知识和理想信念化为知行合一的实践,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充实更多人的精神力量。我们把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制作成微党课,在“南湖1921号”旅游列车上播放。搭乘列车的乘客在出行游玩的同时,也能够回溯历史、学习知识,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汲取养料。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产品,“大思政课”的成果会润泽更多心灵。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助力青年学生在思政课堂同社会课堂的有机结合中成长、受益,我们责任重大。让思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我们就能培养出更多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勇挑重担的栋梁之才。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思政教师)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讲好铸魂育人的“大思政课”

2023-07-07 07:39 来源:人民日报 梁晴雪

  2017年,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我,第一次跟随上海交通大学“知·行”实践团,到西藏实地调研。当地党员、干部不畏艰苦、甘于奉献,让我深受触动。2020年留校工作后,我又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实践团多次进入雪域高原。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令我越发深刻地认识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才能更好启智润心、铸魂育人。

  走进社会,火热实践蕴含立德树人的丰厚养料。我带领同学们走出校园,把思政课堂搬到田埂、搬上雪山、搬向湖泊,通过高原微课、励志演讲、愿望清单等多元融合的研学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借助上海交大与西藏农牧学院的结对帮扶机制,我们创新教学方式,让实践团学生与藏族学生同上“大思政课”。可以说,植根在雪域高原的思政课,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唤醒了他们为家乡和国家奉献的奋斗之志。

  结合现实,奋斗之志才不会沦为空谈。近年来,在与雪域高原的结对互助实践项目中,学生既是参与者、体验者,也是贡献者、收获者。有学生表示,深刻感受到了各族同胞为当地发展付出的努力,更应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时代进步。聚焦现实、结合现实、深入现实,有助于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获得更加饱满的人生。

  投入实践,在知行合一中升华精神境界。学生通过专业课堂与思政课堂的结合,将专业知识和理想信念化为知行合一的实践,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充实更多人的精神力量。我们把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制作成微党课,在“南湖1921号”旅游列车上播放。搭乘列车的乘客在出行游玩的同时,也能够回溯历史、学习知识,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汲取养料。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产品,“大思政课”的成果会润泽更多心灵。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助力青年学生在思政课堂同社会课堂的有机结合中成长、受益,我们责任重大。让思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我们就能培养出更多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勇挑重担的栋梁之才。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思政教师)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