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景区摆渡车不能兜来绕去只为钱

2023年06月30日 07:02   来源:北京日报   杜梨

  暑假将至,与出游高峰相伴涌现的,却是不少针对景区观光车、摆渡车的“差评”。多位游客反映,在个别知名景区,摆渡车的下车点离景区出入口还有很长的步行距离,要想直达大门,则需购买比基础门票贵将近一倍的VIP拼车票。

  一段时间以来,类似吐槽比比皆是。有的景区,从大门到景点往返路程近20公里,自驾车或其他交通工具皆无法进入,惟有“自愿购票”的观光车可供选择;有的公园,摆渡车按段收费,中途下车就得重新买票,想多看几个景点,光车票钱就得掏近百元……综合来看,整体面积较大、核心景点分散的景区,往往是摆渡车层层收费的重灾区。人们闲暇出游,本是想徜徉湖光山色、一览秀丽风景,结果却被“圈钱”套路一秒拉回骨感现实,怎能不让人闹心?

  何以如此败大家的兴,各景区也有自己的说辞。有的说,山道狭窄、运力有限,游客太多时便无法接送到门口;有的说,自驾车不易管理,停车场离景区太近会污染空气;还有的表示,游客个性化需求不同、观光车只好按最小单位分段……各有理由,但显然没法让人信服。就拿“自愿购买”来说,不少游客都认为这就是捆绑销售,别无他选还谈什么“自愿”。固然在明示规则、公开价格的前提下,上述操作确实找不到法律上的漏洞,但无一例外都拉低了游客体验,从长远看并不利于景区良性发展。

  自古套路易识破,唯有真诚得人心。随着旅游业快速步入转型升级阶段,“门票经济”正越来越多地被抛弃,如何更好激发二次消费成为发力重点。在这一过程中,升级服务、提高品质,创造新玩法、新方式、新体验,强化游客沉浸感、参与感乃根本之途。以此反观种种“车票经济”,点子并不高明的弯弯绕,只会越来越招人反感。

  旅游度假,图的就是彻底放松。我们看到,在套路收费屡屡被骂的同时,“一价全包”式旅游正在兴起。所谓“一价全包”,背后是以优质的服务让游客感觉到尊重和愉悦。从中汲取思路,景区也不妨将摆渡车融入服务之中。去年,青海“天空之镜”茶卡盐湖景区因在景区门口5公里外设置游客集散中心,收取每人30元的摆渡车费而广受质疑;此后景区宣布,从去年7月12日开始,游客乘坐环保观光车免费。出现问题并不可怕,从游客的吐槽声中明确升级方向,秀丽风光才会更加动人。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景区摆渡车不能兜来绕去只为钱

2023-06-30 07:02 来源:北京日报 杜梨

  暑假将至,与出游高峰相伴涌现的,却是不少针对景区观光车、摆渡车的“差评”。多位游客反映,在个别知名景区,摆渡车的下车点离景区出入口还有很长的步行距离,要想直达大门,则需购买比基础门票贵将近一倍的VIP拼车票。

  一段时间以来,类似吐槽比比皆是。有的景区,从大门到景点往返路程近20公里,自驾车或其他交通工具皆无法进入,惟有“自愿购票”的观光车可供选择;有的公园,摆渡车按段收费,中途下车就得重新买票,想多看几个景点,光车票钱就得掏近百元……综合来看,整体面积较大、核心景点分散的景区,往往是摆渡车层层收费的重灾区。人们闲暇出游,本是想徜徉湖光山色、一览秀丽风景,结果却被“圈钱”套路一秒拉回骨感现实,怎能不让人闹心?

  何以如此败大家的兴,各景区也有自己的说辞。有的说,山道狭窄、运力有限,游客太多时便无法接送到门口;有的说,自驾车不易管理,停车场离景区太近会污染空气;还有的表示,游客个性化需求不同、观光车只好按最小单位分段……各有理由,但显然没法让人信服。就拿“自愿购买”来说,不少游客都认为这就是捆绑销售,别无他选还谈什么“自愿”。固然在明示规则、公开价格的前提下,上述操作确实找不到法律上的漏洞,但无一例外都拉低了游客体验,从长远看并不利于景区良性发展。

  自古套路易识破,唯有真诚得人心。随着旅游业快速步入转型升级阶段,“门票经济”正越来越多地被抛弃,如何更好激发二次消费成为发力重点。在这一过程中,升级服务、提高品质,创造新玩法、新方式、新体验,强化游客沉浸感、参与感乃根本之途。以此反观种种“车票经济”,点子并不高明的弯弯绕,只会越来越招人反感。

  旅游度假,图的就是彻底放松。我们看到,在套路收费屡屡被骂的同时,“一价全包”式旅游正在兴起。所谓“一价全包”,背后是以优质的服务让游客感觉到尊重和愉悦。从中汲取思路,景区也不妨将摆渡车融入服务之中。去年,青海“天空之镜”茶卡盐湖景区因在景区门口5公里外设置游客集散中心,收取每人30元的摆渡车费而广受质疑;此后景区宣布,从去年7月12日开始,游客乘坐环保观光车免费。出现问题并不可怕,从游客的吐槽声中明确升级方向,秀丽风光才会更加动人。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