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水稻上山”是一堂生动的科普课

2023年06月27日 11: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随着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近日作出全面释疑,舆论场中的“水稻上山”越来越接近真实情况,这也正是科学普及的意义所在。无论环境保护还是耕地保护,都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科普无疑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这同样适用于农业。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舆论场总是纷繁复杂的,“水稻上山”话题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所谓“水稻上山”,其实是一项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就是把山下水田的杂交稻品种引到山上旱地种植,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浇水灌溉,还能有较好的产量。去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和他的研究团队在云南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推广了405亩水稻旱地种植,最低亩产634公斤,最高亩产788公斤,比传统旱作产量提高近400公斤,当地农民也形象地称之为“水稻上山”。

  近段时间以来,“水稻上山”持续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赞誉者众多,质疑者也不少。在反对声中,有人怀疑云南旱作稻谷产量虚高,有人认为“水稻上山”难以大面积推广,更有甚者将其形容为“毁林造田”……事实上,这些田地本来就有,只不过是旱田。人们对于颠覆自己常识的事物容易持怀疑态度,关键信息的缺失也会对判断的准确性造成影响。随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近日作出全面释疑,舆论场中的“水稻上山”越来越接近真实情况,这也正是科学普及的意义所在。

  对于部分网民各种质疑“水稻上山”的声音,我们无需苛责,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应当看到,“水稻上山”话题的火爆,不仅反映出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也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国人对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视。这当然是好事。要知道,无论环境保护还是耕地保护,都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让公众了解有关事实并理解其意义,科普无疑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梯田里种水稻,古已有之,体现了先人的智慧经验。像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云南哈尼梯田,就是当地农民利用复杂的水渠系统,将水从山顶引入梯田的成功尝试。而山上旱田种水稻,则属于现代人的科技创新。科研工作是非常严谨的,生物生长也不可能违背自然规律。

  从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的释疑中,我们得知,“水稻上山”的栽培模式主要适合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热资源丰富的山区旱地。2022年,这项栽培技术推广了53.12万亩,水稻平均亩产350至400公斤,要比山下水田低1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788公斤则是专家攻关田的产量,而非农户大田产量。虽然限定条件不少,但这种小面积攻关对于探索水稻旱种模式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毕竟科技创新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脚踏实地的工作最终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成果,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不过在此过程中,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显然要靠积极、有效的科普来培养。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这同样适用于农业。“水稻上山”是一堂生动的科普课,我们期待这样的农业科普越多越好。(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水稻上山”引热议 全国农技中心、耕地质量中心释疑

     “水稻上山”有待实验与观察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水稻上山”是一堂生动的科普课

2023-06-27 11: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随着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近日作出全面释疑,舆论场中的“水稻上山”越来越接近真实情况,这也正是科学普及的意义所在。无论环境保护还是耕地保护,都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科普无疑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这同样适用于农业。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舆论场总是纷繁复杂的,“水稻上山”话题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所谓“水稻上山”,其实是一项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就是把山下水田的杂交稻品种引到山上旱地种植,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浇水灌溉,还能有较好的产量。去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和他的研究团队在云南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推广了405亩水稻旱地种植,最低亩产634公斤,最高亩产788公斤,比传统旱作产量提高近400公斤,当地农民也形象地称之为“水稻上山”。

  近段时间以来,“水稻上山”持续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赞誉者众多,质疑者也不少。在反对声中,有人怀疑云南旱作稻谷产量虚高,有人认为“水稻上山”难以大面积推广,更有甚者将其形容为“毁林造田”……事实上,这些田地本来就有,只不过是旱田。人们对于颠覆自己常识的事物容易持怀疑态度,关键信息的缺失也会对判断的准确性造成影响。随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近日作出全面释疑,舆论场中的“水稻上山”越来越接近真实情况,这也正是科学普及的意义所在。

  对于部分网民各种质疑“水稻上山”的声音,我们无需苛责,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应当看到,“水稻上山”话题的火爆,不仅反映出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也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国人对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视。这当然是好事。要知道,无论环境保护还是耕地保护,都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让公众了解有关事实并理解其意义,科普无疑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梯田里种水稻,古已有之,体现了先人的智慧经验。像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云南哈尼梯田,就是当地农民利用复杂的水渠系统,将水从山顶引入梯田的成功尝试。而山上旱田种水稻,则属于现代人的科技创新。科研工作是非常严谨的,生物生长也不可能违背自然规律。

  从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的释疑中,我们得知,“水稻上山”的栽培模式主要适合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热资源丰富的山区旱地。2022年,这项栽培技术推广了53.12万亩,水稻平均亩产350至400公斤,要比山下水田低1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788公斤则是专家攻关田的产量,而非农户大田产量。虽然限定条件不少,但这种小面积攻关对于探索水稻旱种模式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毕竟科技创新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脚踏实地的工作最终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成果,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不过在此过程中,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显然要靠积极、有效的科普来培养。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这同样适用于农业。“水稻上山”是一堂生动的科普课,我们期待这样的农业科普越多越好。(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水稻上山”引热议 全国农技中心、耕地质量中心释疑

     “水稻上山”有待实验与观察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