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做大旅游要破除“门票经济”旧思维

2023年06月16日 07:04   来源:北京日报   鲍南

  近日,有媒体报道,知名景点梅里雪山几处观景台附近都被修上了围墙,导致游客无法在公路边欣赏景观,只能购买门票才能打卡赏景。如此“防偷窥”,引来不少游客吐槽。

  “景区围墙化”并非梅里雪山独创。近段时间,壶口瀑布、青海湖、赛里木湖等景区都被曝出这般操作,各地还就此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理由,或说是为了游客安全,防止在路边聚集;或是为了扶持村民,景区收益反哺当地;或是为了保护环境,防止景区被随意进入的游客破坏。显然,这些解释都没能让大家心服口服。就拿梅里雪山来说,当地委托一家开发公司对景点进行运维后,围墙就立马修了起来,这是无意间的巧合,还是景区选择了“门票经济”,不惜生造障碍以煞风景?

  “门票经济”曾是景区创收的重要来源,也成了不少管理者的路径依赖。长期以来,国内游客的旅游方式以参观景点为主,“门票经济”应运而生。数据显示,在景点旅游时代,门票所产生的收入,曾占到多地旅游总收入的70%以上,对景点运营维护乃至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随着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的旅游习惯也在悄然变化,对景区景点已没那么痴迷,反而更在意出行的经历、沿途的风物和相关服务的人性化。那些有形的围墙看似圈住了“摇钱树”,实则更像涸泽而渔。

  景区的生存与发展,不能寄望于人们猎奇尝新的“一锤子买卖”,应更多去思考良好口碑带来的二次消费。事实上,许多地方已经在尝试各种免门票政策,收获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比如,杭州西湖是我国首个免费开放的国家5A级景区,二十多年来“还湖于民”所产生的效益,以及间接创造的社会与经济财富远远高过门票价值。可见,景区只要打造好旅游生态,完全可以从“门票依赖症”中突围。眼下,我国正在大力提振休闲经济,激发旅游市场活力,面对市场机会,各地更要学会算清大账和小账。

  互联网时代,“口碑”消失易,挽回难。越是趁早主动转型,越是未来可期。风光无限在前方,景区管理者们难道还要走回头路吗?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做大旅游要破除“门票经济”旧思维

2023-06-16 07:04 来源:北京日报 鲍南

  近日,有媒体报道,知名景点梅里雪山几处观景台附近都被修上了围墙,导致游客无法在公路边欣赏景观,只能购买门票才能打卡赏景。如此“防偷窥”,引来不少游客吐槽。

  “景区围墙化”并非梅里雪山独创。近段时间,壶口瀑布、青海湖、赛里木湖等景区都被曝出这般操作,各地还就此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理由,或说是为了游客安全,防止在路边聚集;或是为了扶持村民,景区收益反哺当地;或是为了保护环境,防止景区被随意进入的游客破坏。显然,这些解释都没能让大家心服口服。就拿梅里雪山来说,当地委托一家开发公司对景点进行运维后,围墙就立马修了起来,这是无意间的巧合,还是景区选择了“门票经济”,不惜生造障碍以煞风景?

  “门票经济”曾是景区创收的重要来源,也成了不少管理者的路径依赖。长期以来,国内游客的旅游方式以参观景点为主,“门票经济”应运而生。数据显示,在景点旅游时代,门票所产生的收入,曾占到多地旅游总收入的70%以上,对景点运营维护乃至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随着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的旅游习惯也在悄然变化,对景区景点已没那么痴迷,反而更在意出行的经历、沿途的风物和相关服务的人性化。那些有形的围墙看似圈住了“摇钱树”,实则更像涸泽而渔。

  景区的生存与发展,不能寄望于人们猎奇尝新的“一锤子买卖”,应更多去思考良好口碑带来的二次消费。事实上,许多地方已经在尝试各种免门票政策,收获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比如,杭州西湖是我国首个免费开放的国家5A级景区,二十多年来“还湖于民”所产生的效益,以及间接创造的社会与经济财富远远高过门票价值。可见,景区只要打造好旅游生态,完全可以从“门票依赖症”中突围。眼下,我国正在大力提振休闲经济,激发旅游市场活力,面对市场机会,各地更要学会算清大账和小账。

  互联网时代,“口碑”消失易,挽回难。越是趁早主动转型,越是未来可期。风光无限在前方,景区管理者们难道还要走回头路吗?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