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景区应跳出“封闭思维”

2023年06月15日 06:48   来源:南方日报   默达

  近日,有旅游博主反映,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金沙江大湾观景台附近的214国道旁,有人筑起高墙阻挡过路游客观看,只能前往观景平台付费观赏,此举引发争议。

  开车路过此地,想抬头看一眼远处的雪山,却只能看到高墙,着实令人扫兴。这种情况并非首例,桂林象鼻山景区外筑墙种竹,阻碍游人远眺,经媒体曝光后,景区砍伐了部分毛竹,但高墙仍在,招致不少批评。今年“五一”期间,有网友反映壶口瀑布两侧设置密不透风的围挡物,阻碍行人从公路观看,导致舆情发酵,景区随后拆除了围挡。

  景区为何频频筑墙?壶口瀑布景区回应道“内部扩建需要”,而后又称“出于安全考虑”,但仅在景区路段一侧修墙,且墙体密不透风,着实解释不通。梅里雪山所在的德钦县文旅局工作人员则委婉表达“当地经济条件不好”“旅游收益反哺村民”的情况,并表示未来景区“扩大化”或将拆除围墙,也许更加贴近景区的真实想法。

  说到底,部分景区仍然摆脱不了靠门票盈利的需求。然而,围墙激起的不是好奇心,而是游客的不满;靠筑墙来遮挡自然风光,逼游客去买票,收到的更多是差评。若丢了口碑,更不利于景区长期发展。在视频评论区,许多网友拿出“杭州西湖主动拆墙”“淄博烧烤诚信至上”的例子做对比,旨在说明尊重旅游市场规律,才能保持长久的热度,同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张门票之争,反映出景区管理中的“封闭思维”:把好东西围起来,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当地主管部门和旅游开发公司似乎忘记了最基本的道理:大好河山,本就不是谁的私有物,而是人人有权欣赏。委托专人进行开发并收取门票,是要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来产出新的价值,选择权仍在游客。退一步讲,若游客都选择远观而不愿去体验游玩,难道不应该反思是否是门票定价过高,或是服务没有跟上?只从游客身上找问题,只想着垄断旅游产品开发的全流程而非与游客共同探索开发,只会导致景区越做越“小气”,经营模式越来越死板。

  也要看到景区建设中的现实问题。能够有勇气拆墙的景区,大多具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和充足的管理人员,在门票之外有着服务业收入作为支撑。且这类景区开发历史久,部分或全部收回了前期开发成本。而诸如梅里雪山、壶口瀑布沿线开发不足,更加依赖门票收入。德钦县工作人员的回应中同时提到了另一个问题,景区由政府开发建设,委托旅游公司进行日常经营维护。而单靠公司去拟定经营战略,乃至拍板拆墙,也难免越权。期待相关地方和景区跳出“封闭思维”,进一步深化服务意识,切实提升游客游玩体验。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景区应跳出“封闭思维”

2023-06-15 06:48 来源:南方日报 默达

  近日,有旅游博主反映,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金沙江大湾观景台附近的214国道旁,有人筑起高墙阻挡过路游客观看,只能前往观景平台付费观赏,此举引发争议。

  开车路过此地,想抬头看一眼远处的雪山,却只能看到高墙,着实令人扫兴。这种情况并非首例,桂林象鼻山景区外筑墙种竹,阻碍游人远眺,经媒体曝光后,景区砍伐了部分毛竹,但高墙仍在,招致不少批评。今年“五一”期间,有网友反映壶口瀑布两侧设置密不透风的围挡物,阻碍行人从公路观看,导致舆情发酵,景区随后拆除了围挡。

  景区为何频频筑墙?壶口瀑布景区回应道“内部扩建需要”,而后又称“出于安全考虑”,但仅在景区路段一侧修墙,且墙体密不透风,着实解释不通。梅里雪山所在的德钦县文旅局工作人员则委婉表达“当地经济条件不好”“旅游收益反哺村民”的情况,并表示未来景区“扩大化”或将拆除围墙,也许更加贴近景区的真实想法。

  说到底,部分景区仍然摆脱不了靠门票盈利的需求。然而,围墙激起的不是好奇心,而是游客的不满;靠筑墙来遮挡自然风光,逼游客去买票,收到的更多是差评。若丢了口碑,更不利于景区长期发展。在视频评论区,许多网友拿出“杭州西湖主动拆墙”“淄博烧烤诚信至上”的例子做对比,旨在说明尊重旅游市场规律,才能保持长久的热度,同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张门票之争,反映出景区管理中的“封闭思维”:把好东西围起来,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当地主管部门和旅游开发公司似乎忘记了最基本的道理:大好河山,本就不是谁的私有物,而是人人有权欣赏。委托专人进行开发并收取门票,是要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来产出新的价值,选择权仍在游客。退一步讲,若游客都选择远观而不愿去体验游玩,难道不应该反思是否是门票定价过高,或是服务没有跟上?只从游客身上找问题,只想着垄断旅游产品开发的全流程而非与游客共同探索开发,只会导致景区越做越“小气”,经营模式越来越死板。

  也要看到景区建设中的现实问题。能够有勇气拆墙的景区,大多具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和充足的管理人员,在门票之外有着服务业收入作为支撑。且这类景区开发历史久,部分或全部收回了前期开发成本。而诸如梅里雪山、壶口瀑布沿线开发不足,更加依赖门票收入。德钦县工作人员的回应中同时提到了另一个问题,景区由政府开发建设,委托旅游公司进行日常经营维护。而单靠公司去拟定经营战略,乃至拍板拆墙,也难免越权。期待相关地方和景区跳出“封闭思维”,进一步深化服务意识,切实提升游客游玩体验。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