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盘和林认为,浙江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千万工程”中的那些好经验、好做法,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借鉴。
浙江乡村美丽蝶变,始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2003年6月启动的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截至2022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
从浙江的实践来看,我们找到了做好“三农”工作的一种答案。
一方面,农村要“有看头”。如今,浙江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农村等级公路比例100%,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城乡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达到90%。截至2022年底,浙江农村集体总收入达到760亿元,村级集体总资产8800亿元。另一方面,农民要“有盼头”。2022年,浙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65元,连续三年领跑全国省区。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5,连续十年呈缩小态势。
更重要的是,农业要“有奔头”。农村的快速发展,让从事农业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选择。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省已累计培育农创客超4.7万名。可以说,农业领域的“蓝海”开始被市场注意和发掘。随着农村产业逐步发展壮大,高质量的农业从业者越来越多,农业繁荣的蓬勃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千万工程”的世界回响
“千万工程”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