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用法治利器斩断网暴“黑手”

2023年06月14日 07:09   来源:广州日报   刘硕

  为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起草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指导意见》对网络暴力的具体行为、社会危害、法律救济、综合治理等方面予以明确。(6月12日《中国青年报》)

  公众苦网络暴力久矣。2012年,电影《搜索》就聚焦社会“人肉”现象,讲述都市白领因公交车不让座而被网暴跳楼的故事。然而,十几年过去,现实生活中因网络暴力造成的悲剧,仍然不时在网络上演。譬如,最近发生一起令人悲痛的事件,孩子在校内被撞去世,母亲却因妆容而遭受网暴……其可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对于旁观者来说,这些网暴内容终会随风而逝,但对于亲历者而言,每一粒数字灰尘都是压在身上令人无法喘息的巨石。

  尽管一些人认为,面对网络暴力,只要“不去看、不去听就行了,就可以避免”。但身处数字社会,随着社交平台和现实生活的深度捆绑,网络暴力发生的随机性和其对受害人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往往令人猝不及防。一方面,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不仅限于互联网空间的言语攻击,更给受害人及其身边亲友的现实生活造成巨大伤害。

  另一方面,当遭遇网络暴力时,受害人在确立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多重现实因素的制约下,维权成本过高往往让受害人在维权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在网暴带来的精神折磨和难以维权的无力感交织之下,极易让人因此走向极端。

  长期以来,立案难、取证难、公诉难是治理网络暴力的三只拦路虎。针对当前相关法律依据较为零散甚至存在冲突的现象,《指导意见》的提出,明确了公众网暴维权的参考依据,进一步推动网络暴力法治化治理进程。其一,完善司法服务,落实自诉案件中公安机关的协助取证工作,破解证据提取难题。其二,明确提出对实施侮辱、诽谤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应当提起公诉,为刑事公诉的介入提供可能。其三,加强有关部门的立案监督工作,破解网络暴力立案难题。同时,针对网络平台,《指导意见》进一步压实平台方主体责任,通过公益诉讼倒逼平台加强站内行为监管。

  期待《指导意见》的出台,能用法治利器斩断网络暴力“黑手”,还公众网络一片晴朗空间。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用法治利器斩断网暴“黑手”

2023-06-14 07:09 来源:广州日报 刘硕

  为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起草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指导意见》对网络暴力的具体行为、社会危害、法律救济、综合治理等方面予以明确。(6月12日《中国青年报》)

  公众苦网络暴力久矣。2012年,电影《搜索》就聚焦社会“人肉”现象,讲述都市白领因公交车不让座而被网暴跳楼的故事。然而,十几年过去,现实生活中因网络暴力造成的悲剧,仍然不时在网络上演。譬如,最近发生一起令人悲痛的事件,孩子在校内被撞去世,母亲却因妆容而遭受网暴……其可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对于旁观者来说,这些网暴内容终会随风而逝,但对于亲历者而言,每一粒数字灰尘都是压在身上令人无法喘息的巨石。

  尽管一些人认为,面对网络暴力,只要“不去看、不去听就行了,就可以避免”。但身处数字社会,随着社交平台和现实生活的深度捆绑,网络暴力发生的随机性和其对受害人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往往令人猝不及防。一方面,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不仅限于互联网空间的言语攻击,更给受害人及其身边亲友的现实生活造成巨大伤害。

  另一方面,当遭遇网络暴力时,受害人在确立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多重现实因素的制约下,维权成本过高往往让受害人在维权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在网暴带来的精神折磨和难以维权的无力感交织之下,极易让人因此走向极端。

  长期以来,立案难、取证难、公诉难是治理网络暴力的三只拦路虎。针对当前相关法律依据较为零散甚至存在冲突的现象,《指导意见》的提出,明确了公众网暴维权的参考依据,进一步推动网络暴力法治化治理进程。其一,完善司法服务,落实自诉案件中公安机关的协助取证工作,破解证据提取难题。其二,明确提出对实施侮辱、诽谤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应当提起公诉,为刑事公诉的介入提供可能。其三,加强有关部门的立案监督工作,破解网络暴力立案难题。同时,针对网络平台,《指导意见》进一步压实平台方主体责任,通过公益诉讼倒逼平台加强站内行为监管。

  期待《指导意见》的出台,能用法治利器斩断网络暴力“黑手”,还公众网络一片晴朗空间。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