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网暴者不能再法不责众不了了之

2023年06月13日 07:20   来源:北京晚报   辛音

  凡是在网上造谣损害他人名誉的、谩骂公然侮辱他人的、“人肉”发布他人隐私的,严重者可能入刑;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网暴行为,检察院还可依法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近日,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除提出应对哪些情节予以定罪处罚,还以公益诉讼的方式大幅降低被网暴者的维权成本和门槛。以法律之名,再次向网暴宣战。

  网暴已成司空见惯的网络乱象,是当今社会治理的一大痛点。从寻亲男孩刘学州遭网暴致死,到杭州“粉发女孩”遭遇网暴离世,再到武汉被撞学生母亲被网暴后坠亡,桩桩件件都在表明,网暴者每一次对键盘的敲击,都可能是向受害人的内心深处狠狠捅刀,有的当事人精神崩溃甚至走上绝路。

  谣言、互撕、揭隐私、扒社会关系、人身攻击、把对焦点人物的围攻扩大到其亲友同事……这是网暴的最常见形式,也是此番意见稿的重点打击对象。每一项可恨的网暴行为,都对应着一项具体的罪名,如侮辱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等,精准掐住了施暴人的“七寸”。这意味着,当这些施暴人被揪出后,不再是销个账号、写个道歉信就能了事,而是要付出法律的代价。

  法律亮剑,直指网暴,极具现实针对性,可谓大快人心。近年来,相关部门一直没有停止治理和打击网暴,但网暴顽疾难除,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每一起网暴事件中,受害者的维权之路,实在太难走。维权艰难,能被揪出的网暴者就少之又少。且不论封号能不能让网暴者改过自新,在人数众多的网暴者中,真正被封号的占比几何?恶毒的网暴言辞怎么刷都刷不完,背后对应的大量施暴者,又该从谁开始揪起?一个个无助的受害者,又如何去对抗那么多藏在黑暗角落的键盘侠?

  对大多数被网暴者的困惑,意见稿给出了明确的解决路径:对网络侮辱、诽谤行为,被害人提起自诉,经审查认为有关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应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实施侮辱、诽谤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应当提起公诉;网暴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检察院可提起公益诉讼。相比现状,公益诉讼无疑是更具可操作性的答案:可由检察院主动搜集资料,将网暴者集体立案处理;通过法律的规定和部门间的合力,简化被网暴者的维权步骤。用公益诉讼清除网暴公害,让网暴受害者感觉到,打击网暴不再是一个人战斗,而是有法律撑腰。

  依法惩治网暴,能矫正“法不责众”的现状,倒逼网络素养的提高,净化网络世界的生态。一边是被网暴者“社会性死亡”的困境,另一边是“出口成脏”的狂欢,甚至是闹出人命仍不悔改的罪恶。期待网暴会随着法律的落地实施而不再上演。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对网暴者不能再法不责众不了了之

2023-06-13 07:20 来源:北京晚报 辛音

  凡是在网上造谣损害他人名誉的、谩骂公然侮辱他人的、“人肉”发布他人隐私的,严重者可能入刑;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网暴行为,检察院还可依法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近日,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除提出应对哪些情节予以定罪处罚,还以公益诉讼的方式大幅降低被网暴者的维权成本和门槛。以法律之名,再次向网暴宣战。

  网暴已成司空见惯的网络乱象,是当今社会治理的一大痛点。从寻亲男孩刘学州遭网暴致死,到杭州“粉发女孩”遭遇网暴离世,再到武汉被撞学生母亲被网暴后坠亡,桩桩件件都在表明,网暴者每一次对键盘的敲击,都可能是向受害人的内心深处狠狠捅刀,有的当事人精神崩溃甚至走上绝路。

  谣言、互撕、揭隐私、扒社会关系、人身攻击、把对焦点人物的围攻扩大到其亲友同事……这是网暴的最常见形式,也是此番意见稿的重点打击对象。每一项可恨的网暴行为,都对应着一项具体的罪名,如侮辱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等,精准掐住了施暴人的“七寸”。这意味着,当这些施暴人被揪出后,不再是销个账号、写个道歉信就能了事,而是要付出法律的代价。

  法律亮剑,直指网暴,极具现实针对性,可谓大快人心。近年来,相关部门一直没有停止治理和打击网暴,但网暴顽疾难除,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每一起网暴事件中,受害者的维权之路,实在太难走。维权艰难,能被揪出的网暴者就少之又少。且不论封号能不能让网暴者改过自新,在人数众多的网暴者中,真正被封号的占比几何?恶毒的网暴言辞怎么刷都刷不完,背后对应的大量施暴者,又该从谁开始揪起?一个个无助的受害者,又如何去对抗那么多藏在黑暗角落的键盘侠?

  对大多数被网暴者的困惑,意见稿给出了明确的解决路径:对网络侮辱、诽谤行为,被害人提起自诉,经审查认为有关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应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实施侮辱、诽谤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应当提起公诉;网暴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检察院可提起公益诉讼。相比现状,公益诉讼无疑是更具可操作性的答案:可由检察院主动搜集资料,将网暴者集体立案处理;通过法律的规定和部门间的合力,简化被网暴者的维权步骤。用公益诉讼清除网暴公害,让网暴受害者感觉到,打击网暴不再是一个人战斗,而是有法律撑腰。

  依法惩治网暴,能矫正“法不责众”的现状,倒逼网络素养的提高,净化网络世界的生态。一边是被网暴者“社会性死亡”的困境,另一边是“出口成脏”的狂欢,甚至是闹出人命仍不悔改的罪恶。期待网暴会随着法律的落地实施而不再上演。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