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把放错位的资源分好类

2023年06月12日 07: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以前“一个筐”,现在“四个桶”;曾经嫌麻烦,时下好习惯……近年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深入推进,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2.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表示,力争到今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2025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垃圾问题不是小问题。例如,一些农村的生活垃圾倾倒在河边,会污染河水和土壤;又如,一些城市的垃圾填埋场用地紧张,垃圾都快没地方倒了。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成为城乡发展的痛点之一。实行垃圾分类,是身边的小事,也是关系社会文明水平的大事,更是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实事。

  把事办好,就得按照规律去做。以“分类能够产生价值”来看,垃圾分类处理具有减少污染和循环利用两种功能。

  先看减少污染的工作。在北京昌平,智能生活垃圾分类驿站投入使用,既方便了群众,也提高了垃圾分类管理精细化水平;在浙江杭州,当地为居民开设垃圾分类专属智能账户,以积分制助力垃圾分类……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再看循环利用的成果。垃圾分类是生产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不管是分类投放还是收集、转运、处理,各环节都应做好,需要各地有力支持。数据显示,目前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53万吨,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较大提升。

  当然,垃圾分类获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个别市民分类投放习惯尚未养成,不时出现干湿混投情况;一些地方在推广垃圾分类时有一刀切、走形式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焚烧、填埋系统仍不完善;等等。

  下一步,需要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针对资源化利用水平不足、产业链发展不成熟的问题,有关部门也可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进来。

  值得一提的是,源头治理不可缺少。从个人响应“光盘行动”到相关企业减少提供一次性用品,再到相关部门制定包装材料的绿色标准,各方携手在垃圾产生的源头做“减法”,能减轻垃圾分类的压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需要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理念,一起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年 巍 中国经济网供稿)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把放错位的资源分好类

2023-06-12 07: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以前“一个筐”,现在“四个桶”;曾经嫌麻烦,时下好习惯……近年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深入推进,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2.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表示,力争到今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2025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垃圾问题不是小问题。例如,一些农村的生活垃圾倾倒在河边,会污染河水和土壤;又如,一些城市的垃圾填埋场用地紧张,垃圾都快没地方倒了。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成为城乡发展的痛点之一。实行垃圾分类,是身边的小事,也是关系社会文明水平的大事,更是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实事。

  把事办好,就得按照规律去做。以“分类能够产生价值”来看,垃圾分类处理具有减少污染和循环利用两种功能。

  先看减少污染的工作。在北京昌平,智能生活垃圾分类驿站投入使用,既方便了群众,也提高了垃圾分类管理精细化水平;在浙江杭州,当地为居民开设垃圾分类专属智能账户,以积分制助力垃圾分类……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再看循环利用的成果。垃圾分类是生产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不管是分类投放还是收集、转运、处理,各环节都应做好,需要各地有力支持。数据显示,目前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53万吨,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较大提升。

  当然,垃圾分类获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个别市民分类投放习惯尚未养成,不时出现干湿混投情况;一些地方在推广垃圾分类时有一刀切、走形式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焚烧、填埋系统仍不完善;等等。

  下一步,需要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针对资源化利用水平不足、产业链发展不成熟的问题,有关部门也可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进来。

  值得一提的是,源头治理不可缺少。从个人响应“光盘行动”到相关企业减少提供一次性用品,再到相关部门制定包装材料的绿色标准,各方携手在垃圾产生的源头做“减法”,能减轻垃圾分类的压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需要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理念,一起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年 巍 中国经济网供稿)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