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一些大学生开始上街摆起了摊,他们不卖货、不做咖啡,也不调鸡尾酒,而是提供“付费聊天、咨询”服务。“知识摆摊”现象引发不少人的关注。(6月8日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无论是66元帮人解“人生的意义”的哲学硕士,还是支着心理疗愈摊安抚小情侣分离焦虑的应用心理学毕业生,或是拍照送法律咨询服务的实习律师,不难看出,他们利用自身专业知识摆摊的主要目的都不是为了谋生和就业。正如网友评论所言,“做研究、体验生活是很棒的体验,但要是为了生计就太惨了。”这种“知识摆摊”,更多是大学生在从学校走入社会前,自主选择的一种体验与观察社会,并与社会建立联结的方式。这与不少人选择间隔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自己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知识摆摊”,一方面是社会进步和人生选择越来越多元的体现,年轻人可以主动尝试更适合自己的更舒适自在的活法;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知识摆摊”是希望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摆摊摆得好,更需要专业的精进,以及让知识的“小摊”不断升级为知识的“公司”。毕竟,指望从小摊上得到专业的人生指引和靠谱的咨询服务还是少数。摆摊,于双方而言,更多的都只是一种体验。
体验本身有苦有乐,但这种体验并非无意义,就如同蜜糖,未必是生活必须,却可以大大增加人生的幸福感和有趣度。“知识摆摊”的经历,对自我成长来说,无疑是有益的,不仅增加了社会阅历,还可以转移直接从学校迈入社会的就业焦虑。或许有的人就能在摆摊的过程中,找到学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结点,坚定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还有的人可以找到创业灵感,就此走向事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呢。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