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刹住“狠PK”要下“狠招”

2023年06月09日 07:19   来源:广州日报   陈文杰

  最近,某位主播在直播PK喝酒后去世引发关注,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网络平台上各种“狠PK”仍层出不穷,比如喝洗脚水、喝酒惩罚、鞋底打嘴……(6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

  “狠PK”不是玩笑,而是“玩命”。然而,如今的网络直播PK乱象早已成顽疾。在直播PK刚刚推出时,这种新颖的直播方式立马受到主播和观众的追捧。大部分观众在单人直播的审美疲劳下,也乐见这类氛围更活泼、内容更丰富的双人直播模式。在当时,即便PK输了,惩罚也是点到为止。只不过,随着越来越多观众的涌入,以及水涨船高的礼物收入,渐渐让原来的直播PK变了味——为了制造话题、吸引流量,以求利益最大化,开始无下限互动、无节操推广、无底线惩罚……不断挑战生理和道德的红线,刺激观众神经。慢慢地,网络直播PK就染上一股让“旁观者窒息、当局者癫狂”的狠劲。

  对于这股直播“狠”风,平台也并非放任自流。其实,多个平台均发布了相应的管理规范。比如,直播间饮酒一直属于平台严格禁止的内容,一旦发现立马封禁处理。但为何“狠PK”还是屡禁不止?这除了有部分主播刻意对抗平台监管之外,更为关键的是,平台没有处理好其中的利害关系。通俗地说,平台与主播本质上是利益相联的——主播在直播PK中吸引的流量越多,打赏的礼物越多,平台收益就越大。从趋利避害的角度来看,平台天然就缺乏压制直播PK的内驱动力。这就容易出现平台“留有余地”的情况。而一旦存在空子,那些本就善于钻平台监管漏洞的主播,便如鱼得水,“狠PK”也春风吹又生。

  整治网络直播PK乱象,需要有快刀斩乱麻的狠劲。在今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重点提到了整治直播“PK”环节问题,要严肃查处主播逞勇斗狠、互撕攻击、谩骂吐脏等行为,针对部分主播逃避监管、借“小号”进行恶俗行为,对其所有账号采取统一处置措施,情节恶劣的纳入黑名单。这表明相关部门已经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屡屡出现问题的平台,不妨采取约谈、连带责任处罚等惩戒手段,把足够的压力给到平台。

  对平台来说,无论是否有监管压力,都应有所行动。是时候,狠下心来,好好理一理直播PK存在的问题。加大对主播不规范行为的管理,利用好流量激励手段,引导主播自觉生产优质内容。对于一些故意推波助澜的粉丝观众,也要有相应的约束禁言机制,防范恶意带节奏的行为。

  说到底,直播平台应是一个良性竞争、百花齐放的舞台,而不是好勇斗狠、争奇斗艳的擂台。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刹住“狠PK”要下“狠招”

2023-06-09 07:19 来源:广州日报 陈文杰

  最近,某位主播在直播PK喝酒后去世引发关注,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网络平台上各种“狠PK”仍层出不穷,比如喝洗脚水、喝酒惩罚、鞋底打嘴……(6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

  “狠PK”不是玩笑,而是“玩命”。然而,如今的网络直播PK乱象早已成顽疾。在直播PK刚刚推出时,这种新颖的直播方式立马受到主播和观众的追捧。大部分观众在单人直播的审美疲劳下,也乐见这类氛围更活泼、内容更丰富的双人直播模式。在当时,即便PK输了,惩罚也是点到为止。只不过,随着越来越多观众的涌入,以及水涨船高的礼物收入,渐渐让原来的直播PK变了味——为了制造话题、吸引流量,以求利益最大化,开始无下限互动、无节操推广、无底线惩罚……不断挑战生理和道德的红线,刺激观众神经。慢慢地,网络直播PK就染上一股让“旁观者窒息、当局者癫狂”的狠劲。

  对于这股直播“狠”风,平台也并非放任自流。其实,多个平台均发布了相应的管理规范。比如,直播间饮酒一直属于平台严格禁止的内容,一旦发现立马封禁处理。但为何“狠PK”还是屡禁不止?这除了有部分主播刻意对抗平台监管之外,更为关键的是,平台没有处理好其中的利害关系。通俗地说,平台与主播本质上是利益相联的——主播在直播PK中吸引的流量越多,打赏的礼物越多,平台收益就越大。从趋利避害的角度来看,平台天然就缺乏压制直播PK的内驱动力。这就容易出现平台“留有余地”的情况。而一旦存在空子,那些本就善于钻平台监管漏洞的主播,便如鱼得水,“狠PK”也春风吹又生。

  整治网络直播PK乱象,需要有快刀斩乱麻的狠劲。在今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重点提到了整治直播“PK”环节问题,要严肃查处主播逞勇斗狠、互撕攻击、谩骂吐脏等行为,针对部分主播逃避监管、借“小号”进行恶俗行为,对其所有账号采取统一处置措施,情节恶劣的纳入黑名单。这表明相关部门已经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屡屡出现问题的平台,不妨采取约谈、连带责任处罚等惩戒手段,把足够的压力给到平台。

  对平台来说,无论是否有监管压力,都应有所行动。是时候,狠下心来,好好理一理直播PK存在的问题。加大对主播不规范行为的管理,利用好流量激励手段,引导主播自觉生产优质内容。对于一些故意推波助澜的粉丝观众,也要有相应的约束禁言机制,防范恶意带节奏的行为。

  说到底,直播平台应是一个良性竞争、百花齐放的舞台,而不是好勇斗狠、争奇斗艳的擂台。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